暴赚4800亿!出口百万辆,这家车企闷声发大财

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各大车厂为了抢客户,把价格打得跟白菜价一样,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就敢降一万,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车企老板们估计心里都在滴血。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家车企的董事长却站出来,慢悠悠地告诉大家:这个价格战,我们不跟了,这么打下去没啥意思。

这话一说,很多人都愣了,谁啊?

暴赚4800亿!出口百万辆,这家车企闷声发大财-有驾

这么有底气。

说这话的,是奇瑞汽车的董事长尹同跃。

他不仅说了这话,还透露了家底,说奇瑞集团去年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三千个亿。

这一下就让大家更好奇了,在国内市场,奇瑞给人的印象好像一直挺低调,不像有些品牌天天在网上刷屏,它怎么就突然成了那个敢第一个掀桌子说“不玩了”的人?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要弄明白奇瑞的底气从哪来,咱们得先看一组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数据,那就是汽车出口。

说到卖车到国外,这可是个硬本事,毕竟外国消费者不认你国内的这套营销,车子好不好,开起来怎么样,那是实打实的考验。

2023年全年,咱们中国汽车出口量最大的品牌是谁?

不是大家在网上天天讨论的那些新势力,也不是风头正劲的比亚迪,而是奇瑞。

去年一年,奇瑞结结实实地向海外卖出了超过93万辆汽车,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作为对比,比亚迪去年的出口量是24万多辆,已经非常厉害了,但奇瑞几乎是它的四倍。

而且,这还不是偶然,奇瑞已经连续21年都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的第一名。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不是最爱发言的那个,但每次数学考试都稳稳地拿第一。

这海外市场,就是奇瑞最扎实的“根据地”和“钱袋子”。

当国内的同行们为了争夺同一个池塘里的鱼挤得不可开交时,奇瑞已经在世界这片汪洋大海上开辟了广阔的渔场。

有了这么一个稳定又庞大的海外收入来源,它当然有底气对国内的短期价格混战说“不”。

当然,能把车卖到全世界,光靠胆子大是不行的,还得有真本事。

暴赚4800亿!出口百万辆,这家车企闷声发大财-有驾

奇瑞的这份本事,是二十多年前硬生生逼出来的。

那时候的奇瑞,可比现在惨多了。

尹同跃放弃了在一汽-大众的高管职位,回到家乡安徽芜湖,接手的是一个近乎“三无”的摊子:没技术、没人才、没名气,启动资金也少得可怜。

在那个年代,国内大部分车企走的都是“市场换技术”的路子,简单说就是拿别人的发动机、别人的技术平台来组装车,这样来得快。

但尹同跃从一开始就认准一个死理: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他带着一群技术员,干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又笨又慢的事——自己造发动机。

他们买来一台国外的发动机,拆开、研究、画图,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琢磨。

那两年,整个团队吃住都在车间里,硬是把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代发动机给“磨”了出来。

虽然过程艰苦,但正是这种从零开始的“技术偏执”,让奇瑞从骨子里就有了自力更生的基因。

有了自己的“心脏”,奇瑞的第一款车“风云”才得以诞生。

一开始连卖车的资格都没有,还是借了上汽的渠道,才把车卖出去。

没想到,原本计划卖几千辆,结果一下子卖了三万辆,赚到了第一桶金。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第一笔出口生意,据说是一个叙利亚商人自己找上门来,点名要买奇瑞的车。

当时奇瑞上下都觉得不可思议,还以为是骗子,结果人家真把钱打过来了。

这笔意外的订单,像是给奇瑞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意识到,原来国外的市场这么大。

从那时候起,奇瑞就把目光投向了全球,2003年就在伊朗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工厂,成了第一个走出去在海外建厂的中国车企。

在国内,奇瑞也走出了一条非常亲民的路线。

暴赚4800亿!出口百万辆,这家车企闷声发大财-有驾

很多人都还记得2003年那款叫“奇瑞QQ”的小车,那个圆头圆脑、像个笑脸一样的造型,配上不到三万块钱的价格,一下子就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那个小汽车还是奢侈品的年代,奇瑞QQ让无数普通工薪家庭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车。

它就像手机里的诺基亚,皮实、耐用、便宜,虽然现在看来有很多不足,但在当时,它确确实实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这款“国民神车”的成功,不仅为奇瑞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和用户基础,也让奇瑞摸透了怎么造一辆老百姓真正需要、买得起也用得好的车。

这种制造经验,后来也被他们用到了出口的车型上。

在海外,奇瑞的成功不是简单的低价倾销。

他们很聪明,懂得因地制宜。

比如在俄罗斯,冬天天寒地冻,对车辆的启动和保暖要求高,奇瑞就专门对出口到那里的车型进行耐寒改造。

在巴西、中东这些路况复杂、油品质量不一的地方,他们就强化车辆的底盘和发动机的适应性。

像旗下的瑞虎系列SUV,在海外很多国家都成了明星车型,靠的就是这种扎实的可靠性和超高的性价比。

慢慢地,奇瑞就在海外建立起了“中国车很耐用”的口碑。

如今,奇瑞在全球已经有了十个生产基地,产品卖到80多个国家,全球用户加起来超过了1300万。

这个庞大的全球体系,就是它最坚实的护城河。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尹同跃说的“不打价格战”,就很好理解了。

一方面,海外市场赚的钱足够支撑它在国内进行更长远的布局,不必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而牺牲利润。

另一方面,奇瑞正准备在香港上市,这是一个向全世界投资者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深陷低价竞争的泥潭,只会拉低自己的品牌价值。

所以,它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正确的路:提升技术、打造品牌、提高质量。

最近,奇瑞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了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个独立的品牌事业部,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人群,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能用更精准的产品和技术去打动消费者。

从一个安徽的“乡镇小厂”,靠着一股子“轴劲”和长远的眼光,走到今天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隐形冠军”,奇瑞的故事,确实给所有还在埋头苦干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范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