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一个很多朋友在买车、看车时可能都琢磨过的事儿。
这些年,咱们的国产汽车可以说是扬眉吐气,发动机技术越来越牛,外观设计越来越好看,车里的那些智能大屏和语音助手,用起来别提多方便了。
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变速箱这个关键大件上,国产车好像特别有自己的“小偏好”。
它们似乎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双离合变速箱上,偶尔也会用用AT自动变速箱,但对于日系车上特别常见、主打平顺舒适的CVT无级变速箱,却好像总有点爱答不理的。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咱们的技术不行,造不出来吗?
其实啊,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技术落后四个字能解释的,而是一盘综合了技术专利、成本控制和市场战略的大棋,是咱们中国汽车工业在特定发展阶段下,做出的一个极其现实又聪明的选择。
首先,咱们得从最核心的那个“命根子”说起。
CVT变速箱最大的优点就是平顺,因为它没有传统变速箱那种固定的档位,理论上可以实现无数个档位切换,让发动机总能保持在最舒服、最省油的状态下工作。
这种丝滑的感觉,开过的人都说好。
但实现这一切的核心,就靠一根看起来不起眼,但技术含量极高的“钢带”。
这根钢带要在两个锥形轮之间传递巨大的动力,还得不停地摩擦摩擦,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高到了天上。
放眼全世界,能把这根钢带玩得明明白白的,主要就是德国的博世公司。
它几乎垄断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品质CVT钢带供应。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全国连锁的牛肉面馆,生意特别火,但做面最关键的那味秘制调料,全世界只有一家供应商,价格他说了算,爱买不买。
咱们的奇瑞汽车,算是国内研究CVT比较早的了,自己也研发出了变速箱,可拆开一看,那根最关键的钢带,还是得用博世的技术。
这就导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国产车企想造一台能匹配大马力发动机、承受高扭矩的CVT变速箱,那采购这根钢带和相关专利的成本,一下子就跟直接去买一台爱信的AT变速箱差不多了。
而咱们自主研发生产的双离合变速箱呢?
制造成本能比这个低上百分之三十左右。
对于一直走高性价比路线,力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消费者看得到的地方的国产车企来说,这笔账太好算了。
脖子被人家掐着,成本又下不来,这买卖自然就没那么香了。
其次,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原因,就是“八字不合”。
最近这些年,国产车的动力发展路线非常明确,那就是主攻涡轮增压发动机。
小排量、大动力,一脚油门下去推背感十足,这是很多消费者喜欢的风格。
你看像哈弗H6上那台1.5T的发动机,扭矩随随便便就能干到285牛·米。
这个力量,对于家用车来说已经相当猛了。
但是,CVT变速箱的“性格”天生就不是这种“肌肉猛男”,它更像一个优雅的舞者,追求的是连贯和顺滑。
它的那根钢带,最怕的就是瞬间爆发的巨大力量冲击。
如果发动机的“脾气”太大,这根钢带就容易出现打滑,就好比你用手去抓一个飞速旋转的砂轮,不仅抓不住,还会把手磨坏。
长期这样,变速箱的寿命就会大打折扣。
目前国内主流的CVT变速箱,能承受的最大扭矩普遍在250牛·米上下,面对国产涡轮机动辄接近300牛·米的输出,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反过来看看日系车,为什么它们能把CVT用得那么好?
因为它们很多主力家用车,用的都是小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比如本田的1.5升发动机,扭矩也就155牛·米左右。
这种温柔线性的动力输出,和CVT简直是天作之合,两者配合起来,能把平顺省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所以说,这不是CVT本身不好,而是咱们国产车选择的这条“大力出奇迹”的动力路线,和CVT的“温柔性格”实在是有点水火不容。
再者,任何选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都有历史的惯性。
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早期是从哪儿学起的?
是手动挡。
对于中国最早那批汽车工程师来说,手动变速箱的结构、原理,那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熟悉。
而双离合变速箱,说白了,它的基本结构就像是两个手动变速箱拼在一起,然后用一套聪明的电脑程序来控制离合器的结合与分离,实现自动换挡。
所以,从我们最熟悉的手动挡技术,过渡到研发双离合,这条路走起来最顺,技术上的坎儿也最少。
像长城、吉利这些头部车企,早期就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大众的DSG双离合,一步步摸索,最终掌握了核心技术,搞出了性能很不错的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而且,国家层面也看到了这条路的可行性,曾经牵头成立了一个叫“中发联”的机构,联合各大车企一起攻关双离合技术,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了国家队的支持,大家一起分担风险,共享成果,技术门槛一下子就降低了很多。
这就好比爬山,有一条路虽然不是最陡峭风景最奇特的,但它是我们自己修的,路况熟悉,走起来稳当。
另一条路风景虽好,但那是别人的地盘,不仅要交高额的“过路费”,路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风险。
你说,作为一个稳健发展的企业,会怎么选?
答案不言而喻。
最后,还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早年间市场留下的“心理阴影”。
其实在早期,并非没有国产车企尝试过CVT。
当时有些车型采购了比利时一家叫邦奇的CVT变速箱。
结果那一批产品质量非常不稳定,顿挫、异响、故障率高,口碑一下子就做坏了。
修一次的费用有时候高达上万元,让很多车主苦不堪言,也让国产车企对CVT这东西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戒备心。
你想想,消费者的信任是很脆弱的。
即便是现在技术很成熟的日系CVT,也偶尔会曝出低温冷保护或者钢带断裂的个案。
同样的问题,如果发生在一台丰田或者本田车上,大家可能觉得是个例。
但如果发生在一台国产车上,在当时那种舆论环境下,很可能就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国产车就是不行”的新证据。
这种品牌声誉上的风险,是任何一家正在努力向上爬坡的企业都承受不起的。
所以,从成本、技术匹配、研发路径和市场风险等多个维度综合权衡下来,双离合变速箱无疑是当时最适合中国国情、最符合国产车企利益的选择。
它成本可控,能承受自家涡轮发动机的大扭矩,技术上有传承,市场风险也更小。
这个选择,不是因为我们造不出好的CVT,而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用智慧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突围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