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N7屡遇故障,4S店返修频繁,官方强调标准高

深秋的展厅,总有种医院候诊区的气息。亮堂,却让人坐立难安。一个月前提的日产N7,漆面还带着新车那股夹杂塑料的清香,车主却一脸写满“生无可恋”地坐在等候区——今年第七次来4S店,理由分别有:中控系统突然黑屏、电机啸叫、电池报警、钥匙失灵……修车流程已然熟门熟路,无须工单,他能直接给修理工指毛病。旁边的新客户还在问销售,电动、智能、品牌,这三样怎么选?我瞥见他犹豫了两秒,还是没把刚才那一肚子意见倒出来——新车主还没轮到爱恨分明的年纪。

用一百公里丈量失望,要比一百公里爬双休日要累得多。作为“新能源架构下首款纯电轿车”,N7被赋予了不亚于“破釜沉舟”的命运汇点。产品上市伊始,本是用来提振信心的主角,如今却被成批的用户投诉浇了冷水。有的车主反复进厂,换来一句“拆电池修,退换不符条件”,有的甚至连视听娱乐都舍不得开,生怕哪颗芯片短路掉链子。维修预约居然得排队等上半个月,这效率,和修拖拉机的老范没啥区别。

说到官方表态,就更有点黑色幽默了。客服好似AI上岗,抛出一句“设计标准很高,网传问题概率极低”,让每个经历“低概率”的车主几乎怀疑自己上辈子是不是中了彩票头奖。问题是,销量可扑朔迷离不了。今年前九个月,日产卖了41万台车,堪堪11%的下滑。按理说,新能源替代趋势这么猛,品牌大树底下定能乘凉,但凉得有点透骨,连司空见惯的“售后满意度高”也变得可望不可即。

面对压力,日产的急救药方是联盟,“新天籁全球首搭鸿蒙座舱、声学系统”一时刷屏。然而,从技术角度看,这合作只算“表浅换肤”,没上自动驾驶、不用华为底盘和三电,能否成为市场杀手锏,还得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毕竟,普通消费者体验再智能的语音助手,也换不来一辆动不动趴窝的汽车。当初那场小米、日产高管的口水战还是让人记忆犹新:嘲讽别人交付慢、体验差,自己转头就交了一份“工地施工进度表”般的瑕疵订单。人设回旋镖,落得头破血流,倒也算一桩行业荒诞剧。

实话说,从我的职业视角看,缺陷频发的车不算罕见,罕见的是大刀阔斧的“拒绝承认”。看着工厂那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一台台光鲜亮丽的新车下线,还带着工程师的合格章,流淌到大街小巷,却总有人第一站就开进了修理厂。这已经不是单一零件的问题,大概率是体系性的疏漏。一个智能座舱能拯救多少研发短板?为销量上扬买单的,往往还是车主自己。

当然,被黑一次,车主有可能下次买同品牌,毕竟炒股还有“解套”。但连续黑几次,不仅信任破产,还可能带出舆情危机。这种连锁反应,是汽车圈里最大的隐患。你见过多少网友,凌晨三点在网上投诉“新车抛锚”?真到要用车安全时,智能语音再好听,也挡不住刹车失灵——满屋智能灯泡,总抵不上一盏结实的白织灯管。

我们一线的人,容易被职业里的“冷漠”绑架。每天看投诉、查报告、跑修理厂,养成一种坏毛病:看到新车总要闻闻内饰是不是有怪味,顺便敲敲电池底壳听听响不响。久而久之,把自己活成了一台人形质检仪,再新潮的科技发布会,都只关心一件事:车主的用车日常,是不是还能再糟一点?

所以拉华为当外围援军,是不是就能把局面盘活?我的答案——不敢说太满。合作有门槛,技术整合有时间表,品牌愿景和落地体验,短板一处就能全局受挫。东风日产靠鸿蒙添噱头,剩下的麻烦还是要脚踏实地去一条一条修补。比拼的不再是屏幕亮度和APP的设计,而是那基本的三电系统、整车匹配,以及售后能否兑现最基本的承诺。

对官方的“标准高风险低”回应,我其实很理解。毕竟没人愿意自己是错的。但单靠公关滚出一地鸡毛,用户的容忍曲线没那么斜。习惯了自嘲的人,往往也容易用冷笑掩饰现实的不堪:汽车就是一堆零件变出的复杂动物,心脏、神经、血液,每一摊出故障,都是一串连锁反应。厂家的脸面与用户的安全,其实只差那么一根导线。

这一摞摞投诉、一辆辆反复返修的N7,倒是不失为技术发展的苦涩注脚。只不过,今天的消费者,手里的选择权比以往多太多了。一味讲“技术信仰”,或许早就过时,观众更想看实打实的基本功、管用的售后。

日产N7屡遇故障,4S店返修频繁,官方强调标准高-有驾
日产N7屡遇故障,4S店返修频繁,官方强调标准高-有驾
日产N7屡遇故障,4S店返修频繁,官方强调标准高-有驾
日产N7屡遇故障,4S店返修频繁,官方强调标准高-有驾

最后,不妨抛一个问题:如果技术升级和“智能合作”成为救命稻草,传统车企靠短线操作真能赢得用户口碑?还是说,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到实处,才能逐步爬出陷阱?

卖车如练手术,没人信广告语能救命。还是那句话,消费者不是研发试验品,放心才是最大卖点。余下的路,是谁也不能用彩排完成的。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