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正浓,工厂大门前的锈色牌匾上,“威马汽车”四个字依然醒目。它们和门口那辆蒙尘的EX5一样,见证了太多“新势力”春梦后的荒凉收场。忽然有一天,一群穿着略带生疏工服的人推开铁门,打扫积灰,像电视剧里失忆多年的主角,被人轻轻拍醒,站了起来——号称“复活”的威马,要重新开张了。
如果我是那扇电动大门上的摄像头,我大概能感受到室内温差——冷风湿气未散,新来的光走得谨慎。但工业社会里没人琢磨这些诗意细节,一份收购协议和一纸“复生产”公告比什么都管用。翔飞,这家习惯于出现在法院公告里的公司,选择这个时机接手威马。手机上的新闻标题短暂引发关注,和“贾跃亭美国撞车”“极越CEO拍纪录片”摆在一起,倒也不觉得格格不入。
不过,理性一点说,威马的复活,在当下的市场里有必要吗?用通俗的话讲,图什么?
我们先照一照病历。上一世的威马,主打纯电,车型勉强能开。设计感和智能化,是此刻“朋友圈”新势力的标配,但在当年,那些词离它太远。这不是贬义,毕竟当年车圈流行的标准是“别烂尾”,至于现在,不智能没科技的车型大概连二手车都没人要。但也正因为此,威马“倒”得早,没赶上智能电动浪潮红利,也没混进“造梦逐鹿群英传”最后的朋友圈合影。
翔飞的计划不复杂,先用现有的EX5和E5撑起来,年产销一万台,也算是“复工复产”里的小目标。没啥科技突破、没啥设计惊喜,靠的是“老本”——现成模具、供应链、工厂。甚至想避开饱和且内卷的国内市场,转战东南亚,投建KD工厂。目标远大——五年后冲刺百万产能,营收千亿,还顺带造个智慧出行生态。公告上的数字比威马尾灯还要亮,只不过业内人都懂,“计划”与“实现”,中间藏着地狱模式的副本地图。
为什么说是地狱模式?拆开看,老产品在新市场,叫“落后产能换区域空白”;但实际上东南亚那拨儿新用户,胃口早被中国智驾、新能源卷飞了的品牌提了上去。像阿维塔、智己们,都靠着颜值和技术“二线冲一线”,东南亚消费者会不会为一辆祖辈款电动车买单——这事没人敢保证。“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逐渐过时,现如今,得是“口味新,网评好,更新快”。威马能靠“硬刚价格”杀出一条血路,显然也没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头上老债难理,身后老用户难安。靠模具和生产线快速整合,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思路。可那些年欠的供应商货款怎么还?用户买了品牌服务、车联网以后怎么办?一份《安抚白皮书》里写着:一人15万,多了信托基金慢慢赔。有种“打蛇打七寸”的精准,也有点“刀下留人”的狠。供应商的问题,大环收是能拖就拖;但原装零件、智能网联服务断了,老车主心里再冷,嘴上说两句,摊子问题还是归新东家背。
当然,也有点黑色幽默——新公司翔飞名下的补偿范围,精准划分了哪些债主能进清偿,哪些是“别人的债”。像是大病不吃盐,只挑营养片吃。那些靠代理签下的广告、市场合同,超出15万部分只能喝信托基金的“稀汤”。供应商从前辈手里“接点手艺”,也许还得像庙会里抢头香,来的早未必烧得旺,烧得旺未必真就求到神。
老车主那头也没好多少。重启模具生产,零件断供总算能缓口气,副厂件、二手拆车件不再成“主菜”,原厂配件又可以买到了。但豪赌的是,智能网联功能、数据中心恢复,车联网运营费旷日持久,老车和新车会不会享受“一碗水端平”待遇,没人敢说话拍胸脯。别忘了,就在这阵风头上,哪吒车主已经集体吐槽断了车联网——连创业新贵都会欠网费,“复活归来”的老品牌能不能一直撑住沟通和维护,也算悬念一桩。
站在行业的门槛上,我得说,靠情怀给车“复活”打气,不如靠现有技术和模式升级下狠手。造车已不是地皮+流水线的游戏,技术、理念、资本、供应链,是叠加buff的连环副本。有人说成熟的模具与低成本供应链是新生法宝,我看未必。产品力是市场认知加锤炼的结果,而不是“库存清理”工程。
复活威马没什么可指摘的,毕竟造车新势力里没人永远“安乐死”,但问自个儿:复活这条命,如果只是套个壳子、用旧产品、讲新故事,市场会真认账吗?僵尸企业最怕的不是尸体太多,而是没人愿意再给它补一颗血包。
更理性一点说,“复活”不是招魂,更像是合并遗产的清点,兑现一句“活着的意义要用活着去证明”。至于怎么活多久,活得怎么样,要靠资本、技术、市场三手一起下注。我们吃过一次“圈地自萌”的亏,再想靠“生产快,融资快,周转名气也快”糊弄,恐怕连小学生都不买单了。
最后,不妨把问题抛给各位沉迷于造车江湖的看客:在强者愈强的智能汽车市场,旧品牌的复活,是工业文明的回光返照,还是另一次逻辑清算?如果某一天,这轮复活过的二手浪潮最终又漂近了你家车库门口,你会选择为情怀买单,还是静静围观,等着下一个“活起来”的故事继续?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