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理想汽车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纯电SUV——理想i8,当时一口气发布了Pro、Max和Ultra三个版本,价格跨度从32.18万元到36.98万元不等。不同版本之间,续航、辅助驾驶能力乃至座舱舒适配置都有差异,这本是车企常见的产品策略,希望能覆盖更多用户需求。但有意思的是,用户用订单投了票——超过98%的人直接选择了高配的Max和Ultra版本。
这结果或许连理想自己都没想到。用户不是不愿意买高配,而是讨厌做复杂的选择题。不少人反馈,版本太多反而让人纠结,更希望一些实用又提升体验的配置——比如冰箱、后排娱乐屏——能直接标配,而不是作为难以触及的选装项。
令人惊喜的是,理想真的“听劝”了。
发布仅仅一周后,理想官方就宣布调整i8车型配置策略:取消原有的多版本设定,统一为i8 Max标准配置,售价锁定在33.98万元。不仅如此,原先仅在高配出现的功能,如冰箱、高级音响,现在全部成为标配,甚至还搭载了97.8度的三元锂5C超充电池,CLTC续航一举达到720公里。
智能化方面也没有妥协,理想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 Max成为标准配置,其中还融合了VLA司机大模型,让辅助驾驶更聪明、更贴心,真正实现“老司机”般的驾驶体验。
这一系列操作,可以说是“一步到位,标配即顶配”。你不需要反复研究配置表,不用在预算和体验之间艰难取舍,更不用担心因选择低配而错过重要的科技或舒适功能。理想这一次,把选择简化,但把价值做满了。
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看似只是一个转身,其实背后体现的是一家企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响应速度。传统车企中,一个配置的调整可能要历经漫长流程:研发测试、生产排期、供应链配合、财务评估……而在理想,这一切从决策到落地,只用了一周。
这不是偶然,而是理想一直坚持“用户导向”的成果——从组织架构到数字化运营,全都为快速响应市场而设计。它既保留了传统车厂的制造功底和品质信任,又具备了互联网公司般的敏捷和迭代效率。
理想i8这波调整,还折射出行业的一个新趋势:化繁为简。
今年,不少车企都开始主动“做减法”。比如蔚来ES6强调“标配即满配”,一汽-大众揽境精简版本,东风本田S7也只推两个配置款型。这背后,其实是用户选择习惯的变化:大家越来越不希望面对厚厚的配置手册和复杂的价格组合,反而更认同“核心配置全部给到,个性需求通过清晰选装包实现”的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对用户来说,决策过程变得轻松、透明,总成本也降低了;对厂商来说,供应链管理、生产线效率、终端销售培训都变得更高效;对经销商而言,库存压力减小,成交周期缩短,大家都能把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产品体验和服务上。
当然,也有人担心,版本精简是否会牺牲个性化?其实并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案是:把安全、续航、舒适智能等核心需求全部标配,同时仍然提供如后舱娱乐屏这样的高品质选装包,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选择。关键在于,这些选装内容定价清晰、价值明确,不再玩“配置迷魂阵”的游戏。
如果你正在考虑购车,尤其是中大型新能源SUV,其实可以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真实的续航表现、智能驾驶能力、乘坐舒适性,以及品牌是否支持持续OTA升级。理想i8在这一轮调整后,不仅价格更实在,配置诚意也更足,尤其是33.98万就能拿下Max版全部配置,这放在几个月前,是很难想象的事。
从市场反馈看,这一策略已经初见成效。调整之后,理想i8的关注度和销量均有明显提升,8月销量突破两千台,理想更是喊出了“年底交付破万”的目标。消费者用订单表示认同——大家不是不愿为高价值买单,只是希望过程更简单、更痛快。
放眼整个行业,敢于这么快调整产品策略、并把最终选择权真正交给用户的品牌,其实并不多。理想的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短期竞争力,更在用户心中建立了长期信任。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把复杂留给企业,把简单留给用户,才是最顶级的用户思维。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品牌走向“精选配置”之路。这不是牺牲个性,而是回归本质——把资源投入在用户真正在意的地方。理想的这一次快速响应,不仅是一次产品调整,更是一次行业示范:学会倾听,敢于改变,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