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不管是谁家造车,总要在新车屁股后面加个“高科技”标签。一会儿号称激光雷达要普及了,一会儿又整什么“三元锂电池”当卖点。看看最近刚刚曝光申报图的吉利银河V900,你会觉得这新车简直是“科技配置堆满身”——可问题是,这些新潮玩意儿到底是怎么用上的?老百姓买车到底图的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先说说这车的“气场”。一上来就整了个“5360毫米”的车长、“3200毫米”的轴距,你要是不特意去查,八成以为这是市场上顶级“商务MPV”吧。三米二的轴距,别说带娃了,就算你身高一米九坐第二排、翘着二郎腿估计也没啥压力。空间大,这肯定是优点,尤其是中国现在家庭出游、亲子出行的需求,越来越追求点“里子”,谁不想车里多装点见面礼、多带点行李?
但问题又来了,家用真用得着这么大吗?还是说买这种大空间车的更多是准“运营型”家庭,顺便接点活?买车的人其实自己心里也门儿清。你说6座、8座,家里真有六七口出行吗?大部分情况,一家三口、一家四口,后排基本空着,偶尔接送个亲戚朋友,剩下多数时间只有两个人用,空间其实就那么回事。
再看设计。这车前脸那镀铬大中网,波浪形格栅,分体灯,日间行车灯一条线亮到尾巴;后面还是贯穿式尾灯,这都没错,现在国产车哪家不整这一套?但我更好奇的是——车主看重外形的比例有多高?之前咱们一提到家用MPV,准准想到的都是“没啥设计感、像个盒子”,现在不一样了,什么科技感、时尚感样样来,似乎科技味越浓,就意味着车越高级,身价越高。可你要是把激光雷达那一抬,挂在车顶上,像不像房车加装了个盖子?“科技感”和“好看”往往不靠谱同居。你敢说你真觉得它好看?还是觉得它贵气?
说到智能驾驶,这次最大的亮点还是那个“激光雷达”。大家都知道,车市整到现在,最终差异拼的不是发动机,是智能化。激光雷达的加入,意味着能实现更多L2级,甚至往L3迈进的辅助驾驶功能。问题在于,今天这个“智驾”,到底值几个钱?自动泊车、自动跟车、大点的弯道自适应……这些东西有多大实用性,其实差距挺大。懂点车的都知道,城区路况复杂、行人乱窜,激光雷达再牛,传感器再多,真到临门一脚还得靠自己。普通老司机真正信得过自动驾驶?你没看新闻吗?这两年激光雷达“画饼”,结果用的时候大幅缩水的事还少吗?所以,这些高科技到底是为用户带来便利,还是噱头为车价拉高,我觉得能不能真正“落地”,才是关键。
很多人关心动力。1.5T增程式动力系统,配合三元锂电池,这也是市场主流配置。增程式动力的好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尽量解决纯电车的“续航焦虑”,又想要新能源车的政策和路权红利,还不舍得放弃油车那份“稳”——这很符合中国家庭消费的心思,里外都照顾上了。但你说1.5T拉动这大号身板就真够使了?高速跑个190公里/小时没错,真到全家满载上高原、开长途能不能“随时有劲”,还是个未知数。厂家数据要看,真车体验更要看。我一直觉得,整车“动力充沛”这个概念,总和实验室数据隔着三道墙。普通人的日常用车,哪里会天天飙到190?倒是在城市大交通、红绿灯起步、国道超车、偶尔高速提速这些具体场景下的表现,才真有说服力。
再说说我们的想象力与需求。这两年,“中国制造”不断突破,看着很欣慰。车确实变漂亮了、配置越来越高端,这从头到脚都能找到提升。但回过头想一想,我们买MPV核心到底图什么?空间、舒适、耐用、经济,这才是最实在的。什么激光雷达、智能驾驶,固然值得期待,但先解决根本需求,是不是更靠谱?车辆大了,运营成本也大,尤其用电、油混合驱动,到底一年多花多少钱?保险、保养、维修加一起,这车的后端压力绝对不小。你说增程,这是现阶段的折中方案,但电池耐用、后续衰减、补能便利,不能光光盯着“花样配置”。更不用说,过几年智能系统还能不能升级、落不落伍,也是笔隐形账。
我挺想问一句,咱们买车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智能配置吗?营销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智能出行新体验”,可真用上这些功能的时候,有多少人会主动去学习、天天用?朋友圈晒几次、亲戚朋友夸一两句,然后呢?最终还是用来接送孩子、逛商场、周末出郊区。高端配置再炫酷,天天在三环堵一堵,也就图个“存在感”罢了。车主有几个天天自动泊车,有几个打开地图自己跑?大部分人依旧用最传统、老老实实的开车方式。
说回银子。车越大、配置越高、卖点越多,价格当然水涨船高。但别忘了,这几年经济大环境咋样大家都有感触。“性价比”才是王道。造车新势力一波一波冲进场,吆喝得再响,最终卷的还是售价,拼的还是服务。你再大的空间、再炫的科技,如果贵出同级一大截,买单的人始终有限。对个人来说,车只是生活工具,买卖的是实用性,不是“自恋性”。
我并非怀疑厂家造车的用心,多少中国品牌这些年咬着牙,把一台台好车烧着钱堆出来,挺不容易。但政策利好已经从“初创普惠”进入到“优胜劣汰”阶段,接下来的市场会更残酷。光靠配置加码,能不能撑住市场?最后拼的还是品控和口碑,拼的是品牌可信任度,拼的是实惠与可靠。新兴配置,必须是建立在基础品质“实打实”之上的“加分项”,而不是“遮羞布”。
你说这车会不会大卖?我觉得一方面会吸引那些对空间、科技有执念的“尝鲜用户”或大户型家庭,另一方面真心“务实”的消费者,未必会为了激光雷达就乖乖买单。家用MPV从来就不是靠“噱头”取胜的。如果说未来智能驾驶系统真的能普及到人人都感受到便利、人人都能便捷掌握——OK,咱们再说它是刚需。但现在更多是一种态度、一种尝鲜、一种附加分。根本还是那句话——买车不是比参数、不是拼噱头,是拼“踏实的幸福感”。
所以,我倒建议广大消费者,不妨多一些理性,别让“科技堆料”给牵着鼻子走。新鲜技术可以有,关键得看它让日常生活轻松了多少、让开车变安心了多少。真有一天,智能驾驶跟空调、天窗一样“用起来顺溜、不多想”,那才算成气候。否则,花高价买个“摆设”,只是为别人做了活广告,自己却没过上更好日子,何苦呢?
每一次创新,我都支持,但别被“创新”绑架。智能车、黑科技堆配、180度亮碟天灯、激光雷达……你用得上,那就是你应该拥有的。如果你还是喜欢沉稳、实用、耐久——大方向里没有错。只要能真正满足每个人的切身需求,那才是一辆好的家用MPV。
说到底,那句老话没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是吉利银河V900还是下一台黑科技新车,最后赢得市场口碑的,永远不是“谁的配置表更长”,而是“谁让人用起来更顺手、更踏实”。所以,鼓掌归鼓掌,买不买还是要问自己一句:你图的,到底是这些科技感,还是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