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开车的体验,真是觉得聪明反而麻烦。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在追智能驾控这些东西,华为乾崑ADS真是风头正劲。但我跟你说,别急着被这些数字冲昏头脑。
我去年试了两个配置差不多的车——一辆是搭载华为乾崑Pro版本的岚图梦想家,另一辆是不带华为智能驾驶的类似车型。价格差别几乎不大,可能3000元左右,什么相对便宜,但用起来感觉天差地别。在高速上跑了几次,配了乾崑Pro的,那驾驶几乎变成半自动,车能帮你跟着车道走,偶尔还能自动变道。就那会儿,我心里暗自琢磨——难怪很多人盯着自动驾驶看,久而久之惯了,觉得安全感大增。
这其实让我想到,那些版本差异,真的是差一丢丢就差十万,但实际用起来差很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句话:乾崑Max版,似乎有点像全家桶,除了基础功能,还有点额外的装备。可我没细想过,这个额外到底值不值钱。花1.2万买的高阶智驾包,到底是Pro还是Max,这点我心里挺迷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到底是买断版还是订阅版?
市场上,华为乾崑软件参数变化频繁,价格也是动态的。我的直觉告诉我,买断更适合实用主义——一次投资,长时间用下来,还是划算。可你想啊,买断的那一瞬间,你得先掏个大几万——像我那次看车,预算有限,算了算,差不多花了3万搞定。估算一下,下一次升级,成本大概要翻一翻,反正也不想天天折腾。
在对比上,很多朋友犹豫要不要订阅,觉得每年收费,像会员。但我感觉得看用车场景——如果你豪车跑高速,不堵车,经常用智能辅助,买断是个稳妥选择。反之,偶尔用用,也许订一年玩玩更灵活。
供应链这块挺微妙。你说,这个乾崑到底是不是车企自己弄的?
这就像做饭,有些原料其实是外包出去的。华为的技术,核心零件背后有厂商帮忙,但这个圈子都相互合作,反正最后开发出来的版本,就像煮出来的菜一样。是不是芯片封装其实也类似,很多都是大厂给某个品牌做定制,最终用户也看不太出个原料出处。
我曾问过朋友,他是修理厂的小哥,他说:车子跑久了就知道,这个软件不用想太多,出了问题就是得升级或者换个版本。我也在想:是不是软件越复杂,出了事越难查?只那些自动驾驶的工具,本质是在做很多统计与判断,就像我们开车看路,一些迎面而来的情况就得立刻反应。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以前几次修车时发现,型号不同,微调电子系统的反应快慢差一些。就像手机软件版本一样,更新到新版本后,不光是多几个功能,还试图让反应更快、更稳,但有时候,反而会带来新bug。
这里的我怎么知道都带点主观色彩。大部分资料都来自网络,有的是真的官方发布,有的就像猜测。我用的方式,一是观察价格,二是试用感受。有朋友说:你试试华为乾崑Max版,车子反应特别快。但我心想,嗯,这或许是样本少或者体验者偏好满分的结果。
你有没有想过,花1.2万买个软件,好像在买一个未来的预约一样?买断是买永远用不完的一份安心,订阅就是未来可能少点烦恼,但成本更高一点。
我还想问——native的数据分析到底有多靠谱?很多时候,自动辅助只是算法在跑,久了发现,除了感官的触摸,实际安全性能还要跟技术水平硬碰硬。
我很喜欢开车跟朋友聊天、点点喝茶,但每次坐在新车里,盯着那些操作界面,我就会暗暗琢磨:这个自动驾驶是真的安全,还是只是看起来很牛的噱头。
对了,前阵子看到一个临场实验,有人用配了乾崑软件的车跑长途,高速上自动变道挺顺畅,但偶尔突然卡壳,真是挺考耐心的。这让我觉得,真正的智能、安全,还是得技术成熟度和算法优化共同支撑。
你可能会问:那这个软件,未来会不会像手机一样,年年升级?我猜是不一定,毕竟车厂考虑的是可靠性,软件稳定后再推新版本。
最后说一句——你会用软件包赚个心扬,还是想买个用一辈子的车?
我自己还在犹豫。毕竟,就算我能算到大概心算值,也不代表心里就真明白透啊。车子这个东西,本质是刻在路上的。
看着手边那台刚装好导航的车,心里还在琢磨:你会不会也在某个路口,迷失在哪个版本的自动驾驶设定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