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曾经造出女王座驾的英国,现在连自家汽车品牌都快保不住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汽车还是全球市场的宠儿,连美国街头每十辆进口车里有九辆都挂着英国车标。可如今这些闪亮的徽章早已落入他人之手,就像祖传的珠宝被送进了当铺。
当时英国汽车产业最厉害的是它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贵族们坐着劳斯莱斯参加宴会,年轻人开着宾利去郊游,普通家庭用奥斯汀汽车接送孩子。特别是奥斯汀7型车,这款小车不仅在英国卖得好,甚至影响了后来德国大众甲壳虫的设计。整个国家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制造网络,伯明翰和考文垂的工厂日夜运转,汽车产量稳居世界前三。
转折发生在二战之后。新政府推行国有化政策,强迫汽车企业合并。原本各自精彩的车企被硬塞进同一个集团,就像把不同菜系的厨师关进同一个厨房。最夸张的时候,三十多个汽车品牌被塞进一家叫英国利兰的公司里。这家公司做决策时不再考虑消费者喜欢什么,而是忙着平衡内部各个派系的利益。同样类型的经济车要由不同工厂同时生产,只为照顾各方情绪。
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很快遭到反噬。英国利兰公司开始持续亏损,到1982年已经欠下巨额债务。纳税人不得不为这个臃肿的集团输血,就像不断往破洞的水缸里倒水。
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她停止了对汽车行业的政府补贴,同时取消关税保护。这个决定当时引发很多批评,有人说她亲手葬送了英国汽车业。但事实证明,这个看似无情的决定反而拯救了英国汽车的灵魂。虽然整车制造环节逐渐萎缩,但汽车设计、零部件研发等核心能力被保留下来。如今许多豪华品牌的底盘调校仍要找英国工程师,超级跑车制造商迈凯伦也继续在英国扎根。
现在这些英国汽车品牌在海外母公司手里重获新生。劳斯莱斯在宝马集团旗下依然保持顶级品质,路虎汽车通过印度塔塔公司的经营推出了更符合现代需求的新车型。这或许说明,真正重要的不是谁拥有品牌,而是能否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回过头来看,英国汽车产业的起伏就像一面镜子。当企业专心服务消费者时,整个行业充满活力;当行政命令取代市场选择时,再辉煌的产业也会走向衰败。现在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电动化变革,各国车企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你认为这次英国汽车产业积累的经验教训,能否帮助它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