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公里。
看到这个续航数字时,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也太离谱了吧?”。毕竟,835公里是什么概念?对于燃油车来说,可能还算正常,但对于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来说,一下子把续航标到835公里,确实有点“惊人”。更何况,这并不是一辆售价百万的豪华车,而是小米即将发布的首款电动车——YU7。
不少人看到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凭什么?真的能做到835公里续航吗?是不是又在拿测试工况“玩花活”?或者更直接一点,哪怕它真的跑得这么远,这个数字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不正常”的东西?比如,超大的电池带来超高成本,然后整车直接把价格“卷没了”?再比如,为了追求这个惊人的数字,放弃了别的性能或者安全?
咱们先别“吓自己”,一步步拆开来看。
先从成本和价格说起。这辆车还没正式发布,但工信部的申报信息已经被扒了个底朝天。835公里的续航,意味着它的电池容量可能要上到100度左右,甚至更高。按目前的电池成本来算,一度电的成本大概在700到800块人民币之间,保守估算,这块电池成本就接近7万块。再加上动力系统、车身结构、软件硬件这些,整车的BOM(物料清单)成本随随便便就能达到十几万。
问题来了,YU7的定价能做到多少?目前业内普遍预测,这款车可能会定在20-30万区间,也就是典型的中高端电动车市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毛利率能有多少?恐怕不会乐观。咱们可以参考一下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蔚来的车卖到40万以上,但毛利率也不过20%多一点,而小鹏在20万区间徘徊了好几年,毛利率一度是个位数。小米要是想用835公里续航“硬拼”这个市场,价格稍微下不来一点,可能毛利就会被压得更低。
不过,这事儿还不算最吓人的。小米的核心打法一直是“薄利多销”,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即便YU7的毛利率低,可能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小米的电动车业务刚起步,前期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巨大。光是工厂建设和团队扩张,就花了百亿级别的钱。而且,目前这笔钱还远远没看到回报。换句话说,毛利低也就算了,它还处在巨额亏损阶段。
那么,亏损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一下特斯拉和国内新势力。特斯拉Model 3刚推出时,每卖一辆车都要亏几千美元。蔚来在2020年,每卖一辆ET7也要亏两三万块人民币。而小米的YU7呢?它的情况可能类似甚至更糟,因为它没有积累太多的“品牌溢价”,也没有足够庞大的用户基础来摊平研发成本。
但这是不是说明,小米的835公里续航,以及YU7的整体策略,是完全不正常的?其实也未必。
我们再往深里看,835公里的续航,真的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吓人”吗?其实,这个数字来自于NEDC工况(或CLTC)。熟悉新能源车的人都知道,这种测试工况比较“理想化”,路况平坦、温度适宜,没有激烈加速和制动。所以,实际续航可能要打个七折甚至更多。但问题在于,这种“虚标”并不是小米一个人的特例,而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蔚来、小鹏,它们的标称续航和实际续航之间也有落差。835公里看起来很夸张,但放到行业对比里,其实也没那么离谱。
那么,回到技术层面,小米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电池?为什么要追求835公里的“天花板续航”?其实,这背后有一套逻辑。
第一,小米要做品牌定位。这是它的第一款车,必须要“惊艳”才能吸引关注。电动车市场卷成这样,小米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怎么才能在一众竞争对手里“杀出重围”?只能用一个看起来“炸眼”的数据。835公里就像一块招牌,先把人吸引过来再说。
第二,这是对供应链和技术的交代。小米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到行业顶尖的水准,至少是参数上能打得过特斯拉、蔚来这些老玩家。否则,谁会愿意给你投资,谁会愿意用你的电动车?
第三,这是战略性亏损。835公里的版本虽然看起来成本高、价格低,但它未必是走量的车型。很可能是为了“立标杆”,吸引用户的关注,真正走量的反而是一些低续航但性价比高的版本。类似于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3,前者是品牌形象,后者才是销量主力。
所以,小米的车看起来“吓人”,但其实很多动作都是有章法的。它的835公里续航,是为了抢市场、立标杆;它的亏损,是为了布局未来;它的毛利低,也许是行业规律决定的结果。
最终,咱们还是得盯住它接下来的每一步。比如,YU7的实际市场表现怎么样?用户口碑如何?它能不能靠后续车型把研发和品牌的投入摊平?更重要的是,小米到底能不能在供应链和生产制造上站稳脚跟?
归根结底,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835公里是个起点,但小米能跑多远,可能还得看它能不能熬过接下来的几个弯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