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这股“妖风”,吹得有点凉了?前两年,那阵仗,恨不得家家户户都换成“绿牌儿”,街坊邻居见面,不聊几句电机电池,都显得跟时代脱节了。可最近,这热乎劲儿,有点散了架。之前那些个“网红”车型,也开始放血大甩卖,这又是哪出儿?
就拿小鹏P7来说,当年也是个“角儿”,颜值在线,科技感爆棚,是多少后浪的“白月光”。可现在呢?路面上偶遇的概率,好像打了折扣。你说它“拉胯”吗?倒也未必,只是这“推陈出新”的速度,实在赶不上趟。比亚迪也好,特斯拉也罢,还有一票新晋势力,都铆足了劲儿往外“放卫星”。消费者眼花缭乱,自然就“喜新厌旧”了。再者说,小鹏在售后这块儿,以及二手车的残值上,确实还有进步空间,这就让一些潜在买家,心里犯嘀咕了。
这背后,是消费者的心路历程发生了“蝶变”。早先,大家追逐电动车,图个新鲜劲儿,觉得开出去倍儿有范儿。可现在,更在意那些“干货”,比如续航是不是“童叟无欺”,充电是不是方便快捷,驾驶体验是不是舒适,还有就是,这车几年后还能卖个啥价。
比亚迪秦L EV,按理说,比亚迪现在这么“蹿红”,秦L EV也该“水涨船高”才对,但偏偏有人觉得,这起步价是不是有点“虚高”了?毕竟,同等价位,能淘到续航更给力、配置更丰富的竞品,谁的腰包也不是聚宝盆,肯定要精打细算嘛。
说到保值率,这绝对是悬在新能源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三年车龄的热门电动车,残值可能只剩下“骨折价”,而开了四五年的日产轩逸,还能卖到原价的一半左右。这数据一摊开,谁的心里不得“咯噔”一下?毕竟,买车也是一种投资,谁也不想“血本无归”。
当然,车企自身也难辞其咎。特斯拉 Cybertruck,那造型是够“赛博朋克”,但上市不到一年半,就“喜提”八次召回,这品控也太让人“胆战心惊”了。还有特斯拉Model 3,续航“打骨折”、内饰“毛坯房”,虽然性能可圈可点,但想让所有人“雨露均沾”,还是有点“强人所难”。
更别提,欧洲那边对电动汽车的补贴也在逐渐“退坡”。德国、瑞典都开始“断供”了,没了补贴这层“buff”,价格优势自然就“荡然无存”了。再加上全球贸易政策的“薛定谔状态”,关税说变就变,这对于跨国车企来说,无疑是“如履薄冰”。
这就像一场“大浪淘沙”,以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游戏规则越来越明朗,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那些真正洞悉消费者需求,不断精进产品力,积极拥抱政策变化的车企,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与普遍认知不同,我们习惯性地将新能源车降温归结为“审美疲劳”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日渐成熟的消费观?大家不是对“绿牌”say no,而是更看重真金白银的实惠,更渴望稳稳当当的安全感。这股降温的“寒流”,驱散了虚妄的繁荣,也让人们幡然醒悟,新能源车,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