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遭遇危机?国产车正以国产手机之势,围剿传统汽车巨头!
还记得那些年吗。走进4S店。第一句问的是“这车是合资的吗”。
品牌光环。技术滤镜。消费安全感——全都押注在那两个字上。
就像二十年前。掏钱买手机。谁不看三星、诺基亚、夏普。国产?等于山寨。等于拿不出手。
可现在。手机市场早已天翻地覆。华为、小米、OPPO、vivo……成为街机。外资份额一退再退。
而汽车。正在走一模一样的路。
你也许会说:路上跑的还是大众丰田别克居多啊。围剿?太早了吧。
但你若真去看数据。就会沉默。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卖出147万辆。
大众中国93.4万,丰田74.2万。
吉利、五菱、长安、埃安……全部挤进前十。直到第八名才是本田。
合资品牌份额——已跌破40%。并且。持续下滑。
这还不是全部。
销量榜单上:吉利星越L、比亚迪海鸥、小米SU7。这些名字已经稳稳压过朗逸、轩逸、卡罗拉。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并不便宜。
十五万。二十万。甚至三十万。依然卖爆。
说明什么?用户不是图便宜。是真心认可产品。
但你若再往深处看。合资品牌的危机远不止销量。
是利润体系的崩塌。是定价逻辑的瓦解。
曾经一辆低配朗逸卖你十四万。配置寒酸。依旧月销三万。
现在呢?朗逸降到七万多。英仕派优惠近七万。CR-V 十二万出头落地。
这不是良心发现。是不得已的价格自救。
问题是——即便降到这样。依旧卖不动。
来看一组残酷数据:
本田中国,2025上半年销量31.52万辆,同比下滑24.2%。
日产更惨——
2021年,138万辆;
2023年,79.3万;
2024年,69.6万;
2025年?没人敢乐观。
六年连续下滑。近乎腰斩。
而这。可能还不是终点。
一旦销量失守。整个体系就开始反噬。
产能闲置。渠道压库。品牌贬值。恶性循环。每一个都是致命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突然就这样了?
是不是国产保护?是不是合资变差了?
都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产业链重心,已经转移了。
现在的电动车。核心是什么?
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座舱、芯片、智驾算法。
这些领域。国产供应链已全面崛起。
宁德时代。全球电池份额超过40%。
地平线、黑芝麻、毫末智行——撑起智能驾驶的半壁江山。
鸿蒙座舱、麒麟芯片、洛神系统……全部自研。迭代快、体验顺、成本低。
而合资品牌呢?
芯片靠外采。系统靠外包。软件更新慢。智驾能力弱。生态整合更难。
本质上。它们缺席了这一轮的技术重构。
这早已不是品牌之间的竞争。
是产业链 vs 产业链。生态 vs 生态。甚至国家工业体系 vs 国家工业体系。
中国制造不再依赖“进口核心”。而是全链路自主。
从电池材料到智能软件。从硬件集成到用户体验。全部握在自己手里。
而那些传统汽车强国。并没有类似宁德、华为、地平线这样的企业。
它们落后。不是偶然。
所以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时代断层。
从信仰合资到信任国产。
从为logo买单为技术买单。
这不是突然发生的。
是技术积累、供应链成熟、消费认知转变——三重浪潮叠加的结果。
国产车的爆发。只是最终的表现形式。
也许还有人不愿承认。
但现实从不争论。
当你选择一辆车。不再因为它来自德国、日本。
而因为它智能、好开、体验顺——甚至,就因为它是国产。
那一刻你就知道: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
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