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最近干了两件大事:先是把用了七年的公司名改成了“北汽极狐”,接着又宣布要砸55亿元开发三款新车。你可能要问了——这年头新能源车企都在忙着降价保命,怎么还有公司敢这么烧钱?更让人好奇的是,这家已经连续五年亏损的车企,为什么突然把“极狐”两个字刻在脑门上,还非要跟增程式电动车死磕到底?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个老牌车企究竟在下一盘什么棋。
要说改名字这事,北汽蓝谷可不是心血来潮。当年他们顶着“新能源第一股”的光环上市时,“蓝谷”这个名字确实显得科技感十足。但七年过去,消费者记住的只有“极狐”这个高端品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车主买完极狐汽车,被朋友问起时都会说“我买了台极狐”,而不是“我买了台北汽蓝谷”。这种品牌认知的错位,就像你天天穿耐克鞋却告诉别人你买了双“阿迪王”一样尴尬。现在直接把公司名改成北汽极狐,相当于把最值钱的招牌挂到了门头上,这招可比花几十亿打广告划算多了。
说到真金白银的投入,55亿这个数字确实能吓人一跳。不过仔细看看他们的计划,会发现这钱花得挺有讲究。三款新车型里,增程版就占了两款。这背后的逻辑其实特别接地气——去年上市的享界S9纯电版刚推出时火过一阵,最高月销量冲到了2000多台。但到了冬天续航打折的问题暴露后,销量直接腰斩。有个北京车主在论坛上吐槽:“冬天开空调跑高速,表显500公里的车实际只能跑300,吓得我都不敢出五环。”正是这些真实的车主反馈,让北汽极狐下定决心转向增程式。毕竟现在充电桩还没完全普及,能加油能充电的增程车,就像手机有了充电宝,安全感直接拉满。
要说增程技术,这里头还有段故事。去年华为帮问界做的增程车卖爆之后,北汽极狐的工程师们连夜开会研究。他们发现同样是40万价位,消费者宁愿多花两万买带增程器的版本。这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买手机,明知道快充很厉害,还是想要个大容量电池保底。北汽极狐这次给享界S9增程版定了个聪明策略——价格比纯电版便宜5万,续航反倒多出200公里。这招直接戳中了中年老板们的痛点:既能开着豪车撑场面,又不用担心半路撂挑子。据说已经有深圳的科技公司老板组团预订了20台,说是要当公司接待用车。
不过砸钱搞研发这事,北汽极狐也不是头一回了。他们之前和麦格纳合作搞的BE21平台,光研发就烧了三十多亿。结果造出来的极狐阿尔法T被网友戏称为“理工男的车”——底盘调校比宝马还稳,车机系统却卡得像老年机。这次学聪明的北汽极狐,直接把华为的智能座舱和鸿蒙系统全套搬上了新车。有个试驾过工程车的老司机说:“现在这车机流畅得跟iPad似的,语音助手都能听懂‘把空调调到穿短袖的温度’这种话。”这种肉眼可见的进步,总算让极狐摘掉了“技术直男”的帽子。
眼下最让投资人揪心的,还是北汽极狐的亏损问题。别看去年卖了11万台车,每卖一辆就要亏5.7万,这相当于白送车还倒贴两年保险费。但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他们正在经历所有新能源车企都要过的坎——特斯拉亏了17年才盈利,蔚来到现在还没填平窟窿。北汽极狐敢在这个时候加注,其实是算准了行业洗牌的时机。就像牌桌上的高手,明明手里有王炸,偏要等到最后才亮牌。他们新推出的MPV车型,直接把第二排座椅做成带腿托的航空座椅,还配了车载冰箱和折叠办公桌。广州有位做外贸的老板试坐后当场下单,说这车比埃尔法便宜一半,面子工程却一点没打折。
要说未来的变数,还得看增程版的市场反馈。有业内人士算了笔账:要是三款新车能月销过万,北汽极狐就能把单车亏损砍到3万以内。这个目标看着吓人,但看看隔壁问界M7的逆袭故事——去年改款增程版上市后,销量三个月翻了五倍。北汽极狐现在手握华为的技术加持和北汽的制造底蕴,要是能把4S店的试驾体验做好,说不定真能复制这个奇迹。毕竟在新能源赛道上,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别人都在纯电路上挤破头时,转身杀入增程市场反而可能闯出新天地。
这场豪赌的最后底牌,其实藏在北汽极狐的供应链里。他们去年悄悄收购了家电池回收公司,现在能把旧电池拆解重组做成增程器的供电模块。这种“废物利用”不仅环保,还能把电池成本压低15%。就像宜家把边角料做成畅销的储物盒,这种精打细算的本事,可能正是扭亏为盈的关键。当其他车企还在为锂电池价格头疼时,北汽极狐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省钱密码。接下来要看的,就是这55亿能不能砸出个漂亮的翻身仗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