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刀切”到“柔性执法”:违停治理的范式转型
传统违停治理往往陷入“贴单-罚款-矛盾”的循环:交警发现违停车辆后直接开具罚单,车主因信息滞后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引发执法冲突。石柱交警此次采用的“短信提醒+限时驶离”模式,打破了这一僵局。通过电子警察抓拍系统与短信平台的联动,执法部门在违停行为发生的3分钟内即可完成信息采集、审核与推送,给予车主10-15分钟的纠错窗口期。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2023年重庆市公安局推出的“服务民生七项举措”中,明确要求“对首次轻微违停且未造成拥堵的,通过短信提醒后免于处罚”。石柱作为试点区域,已形成“首次提醒、二次警告、三次处罚”的分级管理机制。数据显示,该机制实施后,辖区违停复停率下降42%,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满意度提升至91.3%。
二、技术赋能:构建“非接触式”执法新生态
石柱交警的精准提醒,背后是智慧交通系统的强力支撑。在火车站转盘路段,部署着高清摄像头、地磁感应器和AI识别终端,可实时分析车辆停放状态。当系统判定车辆违停超过2分钟,立即自动抓拍车牌、位置和时间信息,并通过交警集成指挥平台向车主预留手机号发送提醒短信。
这种“技术代偿”模式实现了三重突破:
效率提升:从发现违停到完成提醒仅需90秒,较人工执法效率提升80%;
证据固化:全过程电子留痕,避免“选择性执法”争议;
成本降低:单次违停处理成本从人工模式的15元降至2.3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对特殊场景的智能识别能力。若检测到车辆内有人员滞留、开启双闪灯或摆放警示牌,系统会自动判定为“临时停靠”,不触发提醒机制。这种“有温度的算法”,让执法更贴近民生需求。
三、法律边界:柔性不等于纵容,提醒需有底线
尽管“短信提醒”获得广泛认可,但其适用范围存在明确边界。根据《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五十六条,在设有禁停标志、标线的路段,以及影响消防通道、急救通道等紧急情形下,交警可直接取证处罚,无需先行提醒。石柱交警大队负责人强调:“柔性执法的前提是保障公共安全,对屡教不改、故意违停的行为,我们仍将依法严惩。”
2024年8月,某车主在石柱中学门口禁停区连续三次收到提醒后仍不驶离,最终被处以200元罚款并记3分。这一案例被纳入重庆交警“以案释法”典型库,警示公众:技术赋能的目的是引导守法,而非消解法律权威。
四、社会共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违停治理的升级,正在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石柱交巡警支队推出的“随手拍”举报平台,已接收市民举报违停线索1.2万条,其中35%经核实后转化为有效执法。更有趣的是,部分社区自发组织“文明停车劝导队”,由退休党员、物业人员组成,对首次违停车主进行现场劝离。
这种“政府主导+技术支撑+社会参与”的模式,正在重塑城市交通文明。数据显示,石柱县重点路段违停率从2022年的18%降至目前的6.7%,而市民对“停车秩序”的满意度排名从全市第28位跃升至第7位。
五、未来展望:智慧交通的“石柱样本”如何复制?
石柱的实践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技术适配: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部署差异化感知设备,如老旧小区周边采用地磁+视频双验证,商业区应用AI流量预测;
制度创新:建立“信用积分”体系,对长期守法车主给予停车费优惠、年检绿色通道等激励;
区域协同:与周边区县共享违停黑名单数据,构建跨区域执法联动机制。
当那辆渝A牌照的机动车在短信提醒后10分钟内顺利驶离,它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空车位,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平衡“法理情”的城市治理命题。在石柱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答案:用技术提升效率,以制度保障公平,最终实现“违法者受教育、守法者得便利、城市运行更高效”的多赢局面。这或许就是法治社会下,城市治理应有的温度与智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