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数据挺让人揪心——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才缺口预计会超过一百万,尤其是智能驾驶工程师,平均每个岗位只有0.38个人竞争。这啥概念?相当于三个岗位抢一个专业人才,难怪车企都急得直跺脚。
就拿长安汽车来说吧,人家已经提前布局了2026届的校招计划。今年他们打算在智能化、新能源、软件这些核心技术领域多招30%以上的人,还要跟20多所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为啥?因为新能源汽车早不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的简单构造了,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是核心,智能驾驶、车联网这些新玩意儿更需要高精尖人才。车企要是现在不囤人,未来连车都造不明白。
不过更头疼的还在后头——售后维修这块。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飙到3140万辆,可维修企业不到2万家,真正懂行的技工连10万人都不到。今年预计有350万辆车过保,这些车一旦出问题,去哪儿修?4S店和维修厂倒是开出了高薪,月薪8000到15000是常态,一线城市甚至能到2万,比燃油车技工高出一大截。可即便这样,还是“有岗无人”——为啥?因为这活儿真不是谁都能干的。
“新能源车的维修和燃油车完全两码事。”某汽车售后平台的新能源商业负责人范一鸣说。燃油车技工主要修发动机、变速箱,新能源车则要玩转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电安全操作,还得会用智能诊断设备。举个例子,修燃油车可能只需要换个零件,但新能源车得先检测电路板,还得注意高压电风险,操作规范比做手术还严格。很多老师傅学了半辈子燃油车,突然要转新能源,就像让老中医学用CT机,难啊。
人才缺口背后,是行业的快速迭代。新能源车从“政策推动”到“市场主导”,只用了短短几年,可人才培养却像爬楼梯,跟不上电梯的速度。高校的专业设置、企业的培训体系、社会的认知更新,都需要时间磨合。
其实,这场“人才荒”也是行业升级的信号。它提醒我们:新能源车的竞争,早就从“造车”延伸到了“养车”,从“硬件”渗透到了“软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车企、高校、政府一起发力——高校赶紧调整专业,企业多开培训课,政策多给点支持,才能让人才池子活起来。
你看,当我们在路上看到越来越多的绿牌车时,别忘了背后还有一群“修新能源车的人”在发愁。你觉得,除了涨工资,还有什么办法能快速补上这个缺口?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