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保S捷的利润暴跌99%,着实让人难以想象。
要知道它可是所有开车人梦寐以求的豪华座驾之一,入门级的都至少要五六十万一台,最贵车型更是达到数百万甚至过千万。
开这种豪车,不论找对象还是谈生意,成功率都遥遥领先,属于典型的氪金玩家,象征着身份与地位,所以即使价格昂贵也不缺消费者,换句话说,这种奢侈品牌,完全就是一棵摇钱树。
但现在,保S捷公布的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爆亏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几乎将上半年的利润抹完,导致前面9个月的净利润仅4千万欧元,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相比,暴跌了99%。
这可是昔日的豪车“印钞机”啊,怎么会就突然不赚钱了?难道是突然卖不动了?
稍微捋一下,保S捷走到这一步还真不是单方面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的集中爆发导致。
首先,第三个季度爆亏9.66亿欧元,几乎抹平上半年的净利润,背后是保S捷转型电动化战略的搁浅。
保S捷在2012年被大众收购,2021年大众新CEO主导了保时捷成立新部门,推动电动化,自研高性能电池,而不是以来第三方供应链搞整合。
但问题是,从0开始,一是没技术、研发周期过长,二是自建生产线、成本过高,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打的众多老车企无还手之力。保时捷在砸下约31亿欧元推动电动化之后,不得不在今年8月份叫停自研电池,并裁员。
上半年保S捷的净利润就同比降了67%,这次是因为第三季度一次性计提约18亿欧元的“战略重组费用”,也就是涉及终止纯电动平台研发、停止电池生产计划、传统产线改造升级,以及人员安置等成本。
这些成本直接吞掉了前9个月的利润,让利润同比暴跌99%。
其次,老美的加关税,也直接让保S捷在北美市场的利润几乎归零。今年4到7月,老特对德国汽车征收27.5%的临时关税,在8月下调至15%,虽然第三季度几乎降了一半,但仍然让其付出约3亿欧元的税费。
要知道保S捷顶峰时期的2023年,其利润率才达到18%,即使15%的额外关税也直接砍到保S捷大动脉,尤其是它的生产基地主要在德国,在美国并没有多少工厂,按老特的说法,你不在美国投资,就得缴额外关税。
为应对关税冲击,7月份保S捷、阿斯顿马丁等豪车品牌就在美国开启涨价潮,但问题是,涨价会影响销量,这是一把双刃剑!前9个月保时捷在美国的销量降了6%,价格上去了、销量下来了,利润还是变薄了。
最重要的,如果说以上两个原因都还能应对的话,保S捷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遇冷,应该是它的头等难题。
在峰值时期的2021年,保S捷在中国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量的约30%,而现在,前三个季度保S捷全球销售21.25万辆,中国市场只占15%,下降显著。
为什么在中国卖不动了,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方面是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人们对动辄上百万的豪车逐渐祛魅,二是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新能源车,外观漂亮、功能多、智能化,起步还快。
就好比小米,对标的就是保S捷等豪华品牌,外观不能说很像,简直可以说一模一样,外观不输豪华品牌,又在性能参数和定价上展现出极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保S捷的加速强项上,电车已经媲美百万超跑,价格却是它的零头。
而保S捷还是机械燃油老一套,所以谁的性价比高,一眼就能判断出来。
另外,马路上的保S捷跑车非常少,一个城市有几辆都是有数的,反倒是保S捷的卡宴以前却很常见。但现在你在大街上还能经常看到卡宴么?
其实保S捷最赚钱的就是卡宴等SUV车型,卖的最多的也是卡宴这种SUV。但从特斯拉亮出Model Y,理想、问界等打出各种“500万、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保S捷的油动SUV就陷入被吊打状态。
保S捷的疲软其实早就显现了。之前我还刷过有网友开着保S捷去门店保养,结果到了门店发现人去楼空。今年1月还爆出义乌保时捷门店突然关门,此前它还是县级市销量最好的门店,一车难求。
销量持续下跌,被淘汰就是早晚的事,而且越到后面乱象也越多。好巧不巧,最近一朋友就遭遇南京宁南保S捷中心欺诈的糟心事。
答应好的价格半途临时加价,然后又试图在合同上做手脚,降低售后保养次数,把养车宝减为机油机滤,被发现后推诿扯皮,先后来回沟通十几次也没有解决。
这样售前售后态度反差巨大,拒不履行协议的耍流氓行为,直让人感觉到这家豪车公司快要走到头了。
保S捷的这些现象并非个例,其实也是欧美豪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真实缩影。
一方面欧美老牌豪车也想尽快跟上电动化,但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电池、智能化系统包括与芯片挂钩的稀土等相关产业链又很不成熟和匮乏。
这就导致转型风险极高,因此基于对市场环境和自身实力的评估后,保S捷放缓电动化步伐,奔驰、奥迪也调整了电动化时间表。
虽说放缓并不等于放弃,但电动化大势所趋之下,恐怕留给保S捷这种老牌豪车的时间不多了。
燃油车与电动车将长期共存,但老牌豪车的生存空间只会不断被压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