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新问界M7预售28.8万元起,并搭载华为ADS 4辅助驾驶技术这个事,最近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咱们先把问题直接摆上桌——一辆车卖到这个价儿,值得不值得?它靠什么打动人心?是不是又一波新的“智驾风口”?国产高端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到底该怎么选?这些问题基本算是咱们大多数人听到这个新闻后第一时间想琢磨的。
首先,28.8万,你别看现在动不动就是个起步价,但搁在三年前,谁能想到自主品牌敢这么玩?以前大家买30万的国产车,基本上说出去都怕被人笑话:你这钱不如买个BBA,图个心安理得。但现在,不仅有人买,还越卖越溜,销量节节高,连问界自己都吹起来,“我们三兄弟组成豪华矩阵”。没点本事,真玩不起来这一套。
大家不妨想一想,国产高端新能源,到底哪一款没被喷过智驾、虚标或内饰?问界M7这次搞华为ADS 4,把“自动驾驶”这几个字又顶上了热搜。问题来了,辅助驾驶怎么玩,才算玩得有诚意?反正很多朋友买车根本不看这个,但现在连宝马、奔驰都不得不堆砌这些配置,国产厂商要是拉下这块,恐怕真就没得卖了。
有人问,辅助驾驶有什么用?咱真实点说,现在能全程不用管方向盘吗?有多少场景能真正解放驾驶员双手?答案其实大家心里有数。70%的路况你能用上,已经算良心;不过,一遇到复杂路段,大概率还是得自己盯着。华为这ADS 4有什么新鲜?也就是数据多算法快,激光雷达、摄像头都快塞满了,但归根结底,如果咱自己技术不过硬,再多传感器也白搭。不过,咱得承认,这些年国产智能驾驶,的确往前走了一大步。以前自动跟车、辅助换道,感觉都像新鲜玩意,现在年轻人买第一辆车没这几个功能,反倒觉得掉价。时代就是这么变的。
再说价格,28.8万,到底是智商税还是王炸价?过去一段时间问界M7卖得其实不算顶好,网上也有人说减配、偷工减料。现在这新款站出来,内饰一换,配置全拉满,什么零重力主驾座椅、后排屏幕、冷暖冰箱,买个车仿佛直接搬进了“智能客厅”。你说,是不是买个高配家用SUV的那批人,心理预期一下就被拔高了?以前30万只能体验奔驰的气味和三叉星,现在国产车努力给你堆满配置,让你一屁股坐进去就下不来。
内饰三块大屏幕、流媒体后视镜、华为音响、AR-HUD、智能语音,你觉得是“未来感”还是“堆砌”?我觉得这玩意就看个人。要是图个驾驶纯粹感,那估计还是不如个燃油老汉兰达爽快;但要享受科技轰炸,平时全家一块出游,主打的就是“啥都得有”。人与人需求不一样,单说“有什么用”这种问题,反而没意义。市场要的,就是一堆人都觉得值。
还有一条不容忽略,动力总成:既有增程、又有纯电。车企在搞什么花样?其实就是不想把自己的一颗蛋放进一个篮子里。有人觉得续航焦虑,有人觉得油车已经落伍,现在两个全都要,才不至于哪头都落空。增程版1.5T发动机,堆到1600+公里综合续航,说实话,在国内家用市场堪称“拉满”。不过你真要说,有多少人一脚油门去西藏,恐怕都是自驾游广告号的想象。真到用的时候,家门口充电好用最重要。还是那句话,咱买车,不买个“万全”,谁拿自己钱包当试验田?
华为iDVP、途灵平台啥意思?这就跟当年智能手机比系统、比生态、比UI一样。问界现在学华为手机那套,不仅说要安全,还要数字底座,大数据支撑,感觉像是给新车浇一层科技水泥。大家买车,最终不就是奔着这点“更新速度”吗?现在开车,谁还不需要软件升级、远程诊断、云端服务?一出事还能OTA,大家表面云淡风轻,其实都求一句心里安稳。
说到这里,也有尖锐点的问题:问界M7到底图个啥?是向上走高端,还是搅局中高市场?毕竟,30万出头已经要和蔚来、理想还有不少合资PK了。国产车现在风头劲,核心根子还在于两点——一个是技术补短,另一个就是营销破圈。问界M7很明显两头都沾。华为能打广告,余承东天天往前冲,社交媒体不间断刷存在。再一看销量,光说M7交付30万台,这成绩在自主品牌算是可圈可点了,更别说背靠华为这棵大树,渠道、宣传、服务全给你拉满。
但话说回来,拼归拼,国产高端车真能和BBA还有特斯拉抗衡?也别太乐观。用户愿意花30万、40万买国产车,跟愿意花30万买BBA的用户,其实不是一批人。前者要的是“科技感、体验堆满、价格合理”;后者要的其实是台“社会通行证”,有时候开出去有面子比啥合适都强。谁也不敢说问界M7一定能拿下后者,但现在的主力消费群一定是换代、跃级那拨人,可能首付“轻松上车”,用个三五年再换新。
再深挖一层,为什么过去大家“型号+价格+外表”就能决定买车,现在全社会都逼着厂商宣称“我们是数字化智能座舱”?其实这趋势背后就是整个汽车行业卷到了底。别说问界,阿维塔、极狐、小鹏、理想、哪吒,哪个不在“体验创新”这棵大树上吊命?没人愿意当“落后的油车替代品”,大家都想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代表。
未来三年,国产新能源车能不能把合资的蛋糕啃掉彻底?这事没那么快。30万一台国产车,可能还会被说贵;但如果能用出50万车的体验,大部分老百姓还是嘴上说抠,实际真冲。汽车行业这波智能化和新能源,不只是堆配置的事情,更是个“数据、生态、更新”长期博弈。今天你敢说全新问界M7铁定是终极答案?笑话。明年可能别人又出来个新王炸,立马翻盘。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产品牛不牛”,而在于你我这些买车人的心态变了——不再愿意“屈就将就”,也不再只图个“图便宜”,而是希望花的钱“值回票价”,甚至在某些瞬间有点超预期。问界M7没那么神,但能让30万到40万预算的中国家庭,不再只能盯着进口或合资,更多选项、更多可能,这才是最大的变化。
最后,回到最开始那个老问题,28.8万起买问界M7,到底合算不合算?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看你的焦虑是什么、你的追求是什么、你愿意花多少钱买个“未来感”,你身边的人怎么看你——这些加长到一块,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市场不会骗人,一家企业做出“敢涨敢堆”的产品,总归是看到了变化,也跑路到风口上了。咱也别一窝蜂踩,也别一嘴牛吹。科技的浪很大,谁也别说自己站稳了脚跟。这车行不行,终归还是得你我上车后,用用才能算数。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