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主打商务接待的MPV,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校门口和郊野营地。 它们不再是“面包车”,而是被中产家庭称为“宝宝巴士”。 这些车平均价格超过30万元,却持续热销,背后是家庭出行需求与汽车消费观念的显著变化。
拉开车门,你能看到安全座椅、婴儿车、玩具、零食、尿不湿,甚至还有帐篷和折叠自行车。 对于多孩家庭来说,七座MPV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移动的储藏间和休息室。 二排常常被两个安全座椅“焊死”,后备厢则像个仓库,周末采购的物资、孩子的户外装备都能轻松塞进去。
许多车主坦言,买车就是买空间。 有孩子的家庭都懂,车内空间大一点,旅途中的矛盾就能少一点。 有人说,这是“用四五十万,买一个长途旅行中少吵几句架的可能性”。 孩子能在后排安全玩耍,老人可以舒展休息,父母也能在零重力座椅上眯一会儿。 空间在这里直接兑换成了体面。
车企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需求。 销售顾问会热情地演示中央岛台“秒变会议室”,但许多家长心里盘算的可能是:“这边放开视频会议桌,那边给孩子搭个乐高区。 ”车的属性从纯粹的交通工具,逐渐变成了家庭的“第二客厅”。
除了多孩家庭,另一群人也加入了购买“宝宝巴士”的行列——商务人士。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带轮子的移动会客厅。 市中心的办公室租金昂贵,不如在车里开会。 三排座椅放倒就能变成董事桌,电动侧滑门显得气派,二排航空座椅180°旋转后方便眼神交流,车载冰箱里冻的不只是雪糕,还有香槟。
同样是七座车,老板们看重的是“权力座次”,而家长们期待的是一份“和平条约”。 虽然需求不同,但他们最终可能在同一家展厅,看着同一台车,憧憬着各自想要的秩序与体面。
尽管看起来都很美好,但真到掏钱的时候,中产消费者的计算往往非常务实。 安全是首要考量,空间排第二。 有消费者表示,虽然无B柱对开门设计很炫,像概念车,但他们也会担心真正的侧面碰撞测试能否扛得住。 销售顾问提到的“2000MPa高强度钢”等术语,并不能完全打消他们的疑虑。
还有一些配置,在展厅里看起来非常吸引人,但实际使用率却很低。 有车主反馈,标配的多块屏幕中,除了主屏,其他娱乐屏的开机率甚至不到20%。 车载冰箱很多时候也塞不了几瓶饮料。 相比之下,AEB自动紧急制动、盲区监测这些看似不炫酷的安全功能,反而更让人安心。
此外,庞大的车身也带来了现实的烦恼:停车更难、剐蹭几率更高。 梦想中的野餐露营,有时会被物业的挪车电话和昂贵的停车费拉回现实。 有车主直言:“车是好车,但停车费和维修费,才是真正的大件消费。 ”
从市场选择来看,插电混动(PHEV)车型似乎更受家庭用户欢迎。 既能加油也能充电,城市通勤用电经济,长途出行没有里程焦虑。 纯电MPV虽然安静,但真要跑远途,还是会让人担心充电网络是否完善。 有消费者心态很务实:“不可能开这车去西藏,真要远行,不如买张高铁票。 ”
“宝宝巴士”的风潮,最早可以从香港街头找到影子。 那里道路狭窄、停车位寸土寸金,丰田埃尔法、日产Serena这类身材相对灵活的七座车很常见。 它们能接娃、送老人、还能去超市大采购,是很多家庭的必需品。
在内地,MPV市场经历了明显的转变。 早年提到MPV,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别克GL8,它几乎是商务接待的代名词。 随着多孩政策放开,五座车在面对两个安全座椅、婴儿车、大量采购物品和祖辈同行时,显得捉襟见肘。 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尤其是插混技术的成熟和用车成本的下降,让许多中产家庭觉得,是时候换一辆七座车了。
车企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最初,他们觉得“宝宝巴士”这个称呼有点掉价。 但后来发现,商务接待场景在缩短,家庭需求才是真正的刚需,于是纷纷拥抱这一变化,甚至将“第二客厅”的概念作为主流宣传点。
如今的MPV设计,也更加注重科技感和灵活性。 无B柱设计、中央岛台、零重力座椅、吸顶大屏……这些曾经只在概念车上出现的配置,如今已量产上车。 当然,像无B柱这样过于先锋的设计,其安全性仍然是部分消费者谨慎观望的原因。
极氪MIX就是一个例子,它采用了隐藏式双B柱设计,提供了1.48米的超大进出空间,方便家庭成员上下车。 其前排座椅支持270°电动旋转,旋转后可与后排家庭成员面对面交流,旨在增强车内的互动感。
买这些车的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照片时,晒的不只是孩子,还有车内的咖啡机、投影幕布和能随时摊开的折叠床。 这辆车介于房车和轿跑之间,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销量数据直观反映了市场趋势。 在某个月份,MPV销量前五名全是新能源车,包括腾势D9、赛那混动、岚图梦想家、别克GL8插混和魏牌高山。 这五款车单月总销量就超过3.5万辆,占据了市场四成以上的份额,确立了“混动主导+高端化”的趋势。
30-40万元价位段成为最受欢迎的市场。 这个价位的车既能满足家庭对空间和舒适的需求,又提供了足够的品质感和实用性。 而50万元以上的高端纯电MPV,则因为续航焦虑等问题,销量相对未能突破。
有意思的是,购买这些“宝宝巴士”的,并不都是有孩子的家庭。 一些年轻夫妇将其改装成露营车,周末开到郊外,煮咖啡、练瑜伽,把它当作一个移动的小 loft,甚至自嘲“买房太贵,先买个车当起居室”。 还有一些潮流科技爱好者,购买它们就是为了体验和炫耀这些新奇功能。
MPV市场的竞争逻辑也与其他车型不同。 轿车比拼加速性能,SUV聚焦智能驾驶,小车强调价格优势,而“宝宝巴士”们竞争的,是谁家的孩子能在后排睡得更安稳,谁家的老人坐久了不腰酸。 它卷的是“体面感”和“稳定感”。
对于有娃家庭,它是一种刚需。 对于没有孩子的中产,它更像一种“精神按摩椅”,传递出一种生活有秩序、有余裕的感觉,哪怕这种秩序只是周末带着父母或朋友去郊外吹风。
从更广的视角看,“宝宝巴士”的兴起是一种消费现象的缩影。 它反映了人们理念的变化:从追求个人驾驶乐趣,到注重家庭整体的舒适与安全;从把车当作身份象征,到将其视为提升生活效率的工具。 它成为一个社会符号,象征着使用者“以家庭为重”的价值观,以及对稳定、体面生活的追求。
这种趋势也与其他领域的消费变化相呼应,例如购买露营装备、选择亲子游学、配置家庭健康保险等,其背后是相似的逻辑:新中产更愿意为“家庭整体体验”买单,而非仅仅追求个人的享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