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的,比亚迪这回闹出的“档位幺蛾子”,我瞅着就俩字:闹剧。
先别急着站队,我不是给谁洗地。
就这档位布局,稍微摸过几天车的人都门儿清,市面上九成九的自动挡都是这套路,倒车在前,前进在后,简直是车界铁律。
难不成那些嚷嚷着“水土不服”的车主,之前都是开着古董车来的?
当然,戏肉不在表面。
光是车主个人吐槽,那顶多算个使用习惯问题,上不了台面。
可现在,一帮自媒体,拿着复制粘贴的剧本,集体炮轰比亚迪档位“不近人情”,这就有点意思了,空气里都飘着阴谋的味道。
各位想想,谁会闲到蛋疼,为了个档位设计,砸钱雇佣兵去搞臭一个牌子?
除非这背后,牵扯着更深的水,更大的利益。
依我看,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明面上,比亚迪这几年蹿升得太快了,硬生生从别人碗里抢饭吃。
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峻性: 比亚迪2023年销量井喷,足足翻了六成,突破了300万大关。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正儿八经的“鲶鱼效应”。
蛋糕就那么大,比亚迪吃饱了,其他人就得饿肚子。
里子呢,新能源汽车这个行当,本就是个变数丛生的地方。
技术航向、营销策略、用户口碑,但凡哪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
所以,竞争对手之间,暗戳戳地使点绊子,也算是司空见惯的戏码。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碰瓷式营销”真能奏效吗?
我持保留态度。
现在的消费者可不好糊弄,你玩得太露骨,反而会适得其反,偷鸡不成蚀把米。
再说了,比亚迪也不是软柿子。
李云飞直接在社交媒体上亮剑,摆事实,讲道理,这波操作也算是及时止损,挽回了颜面。
但这件事也给咱们提了个醒,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角斗场上,厮杀只会愈演愈烈。
除了硬碰硬的技术较量,软实力的营销博弈,甚至道德底线的坚守,都将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变量。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一切归咎于“单纯的商战”时,是否低估了“恶意竞争对行业生态的戕害”?
这种“为了黑而黑”的伎俩,短期内或许能让对手吃点瘪,但长远来看,只会败坏整个行业的风气,最终自食恶果。
归根结底,车这玩意儿,好不好开,舒不舒服,最终还得由消费者说了算。
舍本逐末地搞这些旁门左道,不如脚踏实地地把产品打磨好,把服务做到位,这才是康庄大道。
就像前头说的,比亚迪的档位设计,压根就没什么“离经叛道”的。
但这件事本身,却暴露出了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商业乱象。
期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真刀真枪的竞争,而不是这种污泥浊水的“黑公关”。
毕竟,消费者才是衣食父母,谁能真正俘获他们的芳心,谁才能笑到最后。
这才是汽车行业该有的样子,也是良性竞争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