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把全新ES8从展厅开出来,心里挺复杂的。闫闯那个老哥,上一回吐槽蔚来那事儿,我还记得,心情激动得不得了。这次他又比耶手势,买这车的说不定也挺纠结的。
说实话,这辆新ES8开起来,动力挺不错的。三秒多的零百加速这个数据,我自己没测,但现场听销售说是3.8秒左右,和特斯拉Model X差不多。估计实际开起来也就那范儿,毕竟电机调校没太多夸张成分。但同价位的电动车里,这个成绩算优的。老款ES8开过几次,动力没这感觉,这明显调优了。
别被数据骗了。蔚来的产品感觉还是做给懂的人看的。比如内饰设计,这批新ES8用的那些软质材料蛮讲究,摸起来比特斯拉舒服多了。销售那位80后的年轻小哥跟我说:用户反馈最大的问题就是早期的音响和空调控制不够直观,这回改了不少。我翻了下笔记,发现确实有新增实体按键,这东西网上聊车的朋友挺喜欢的,操作感强。
说到用户反馈,闫闯吐槽蔚来库存在某月某日车牌忙坏他那会儿,我倒是能理解。供应链那块,研发跟制造好比做一锅炖菜,蔚来一开始就想放太多不同调料(新技术、供应商、设计方案),结果熬出来味道不均衡。这轮ES8,钴少了,车身轻了,成本估算低了5%到10%,但续航差没补回来,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我琢磨着,这大概是蔚来策略调整的一个实际体现。
跟渠道关系还得说说。咱们圈里不少朋友反馈:买车怕配置和价格的突然变动,最头疼就是4S店嘴巴不实在。蔚来相较传统车企算多了点透明度,但这次新ES8上市,销售还能拉着你讲一堂半小时的产品培训,小半小时内搞定一台新车所有疑问。这点,我觉得很值钱,毕竟买车手头紧的时候心里还在打架。
(说起这渠道和用户心态,我忽然想起上回朋友打电话给修理厂,问了一堆补丁和改装的事儿——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其实挺怀疑闫闯这次试驾心情是不是有点老友见新面的矛盾。他自己说,自己这车买了两年多,保值率大概50%左右,比我想象的高一些(这概率是估算,样本少),比起同价位的Model Y,保值率差点——但他更担心稳定性和后服务。谁让以前蔚来出过些宁愿先把车修成焦急的窘况呢。
我有次问销售小哥:你们这个ES8动力调整是全新开发还是借鉴了以往系统?他笑了下,说:大部分是老系统换了新控制器,升级了软件算法。这不也正常么,研发周期决定了所有东西不能一夜翻盘,尤其电动车这块,创新和稳定是个拉锯战。你觉得车企应该更多赌创新,还是稳扎稳打?
小跑题,我刚才还想问一句,闫闯怎么选用的那个比较平稳的路线啊?毕竟他不是那种纯粹看数据冲的。这让我想到,用户心理和面对的产品差别,是不是才是真正决定买不买的关键?主观选车比客观性能更重要这话听起来没错,但具体怎么体现,真的迷。
说到供应链博弈,我举个比喻:做一台车就像做锅饭,米是材料,火候是工艺,调味料是供应商。供应商紧张了,这锅饭不是糊了就是咸了。蔚来近年来一直试图自己掌控更多环节,比如电池技术自己搞,供应链大幅变动中还得保品质,难度大得很。汽车行业你和谁合作,什么时候采购零件,都影响最后能不能准时交付,用户体验也都绑在这上面。
别看我说得轻松,到最后每家车企的供应链都像拉锯战,我猜(不确定)蔚来这次新的电池合作伙伴也是因为之前供应商交货率不行才换的,毕竟脚踩新能源行业的车企都要拼这块。只是这些细节,普通消费者很难知道。
我又自我更正了,开头那动力调校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没亲自用数字仪器测,只是靠试驾感受和销售说法推断。实际上实际路况里,数据和感觉可能有偏差,可能有人踩油门会觉得动力不够爆炸。所以评价动力还得多交叉点信息。
说回这车,反正我问它到底适合谁,销售回答挺直接:有一点用户有家庭,有点追求智能化,还有想尝试换个舒服座椅和更大空间的人。和同价位的途观L、理想ONE比,感觉各有千秋。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布局还是最大绊脚石。
最后留个问题给你们:你们会不会选择这种中大型智能电动车,而非轿车或者小型SUV?跟你平时用车场景匹配吗?我倒觉得,没跑过长途和不在城市充电方便的,买这车挺吃亏,养车成本我粗算过,满电跑200+公里的价钱,到头来算起来油车可能更实惠点。(粗略估算,非精准)
这事儿,我说了三遍了,还是等你们聊聊才好判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