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忙碌”这个词高频出现在汽车人的字典里。
但忙碌有时候未必是一件好事。2025年的汽车人,更多只是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走,表面按部就班,却在深夜独处时被焦虑刺穿——既无法躺平,又看不清下一站的方向。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真的太难了。
究竟有多难?一季度中国车市的情况是怎么样?有哪些解决之道?
在最新一期《驾仕说》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01
饱和式攻击下,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从一季度车市销量情况来看,合资、豪华品牌依旧是“重灾区”,大部分品牌下跌严重,期待中的触底反弹并没有到来。
在之前驾仕派也出文章进行过详细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2025年一季度车企销量解读:有人天崩开局,有人开门大吉》。
这里再说说我们的观点。
首先,这些残酷数字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合资、豪华品牌的销量失速,更是品牌力和话语权双重崩塌的现实。
不管是在之前的文章还是播客节目里,我们都曾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合资和豪华品牌当前困境本质是燃油时代红利的终结,以及其新能源转型始终滞后。一直以来,海外品牌推出的新能源产品普遍缺乏竞争力,不管是产品力还是价格都不能跟上消费者的需求。
但眼下更大的问题是,存量竞争下,即便合资、豪华品牌加入价格战也只能短期止血,最好的情况只是堪堪稳住基本盘,获得增量的唯一出路,就是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
在此之下,中国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刺刀见红”的存量竞争时代,所以毫无疑问的就是: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你会发现,越强势的车企越是会搞“饱和式攻击”,而且都是在上半年就要把子弹打完——
比亚迪基本上2025年的重磅新车都会集中在Q1-Q2发布;
上汽大众在一季度推出了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的途昂pro,为中国量身定做的AUDI E也进入量产发布的最后阶段,量产版会在上海车展亮相,上汽奥迪A5L轿跑也箭在弦上;
问界M8将生产节奏提前,一个多月预售过去小订订单超过12万台、产能拉满的新闻刚又上了热搜。目测上市即可实现交付、前几个月的销量有望震惊车市……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打的就是一场“速度定生死”、“声量定存亡”的残酷高端局,“快鱼吃慢鱼”、“大鱼存小鱼亡”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强势车企开年一上来就大打饱和式攻击的现状,这意味着在5、6月份还没有打出重要子弹的车企,将会彻底失去2025年的市场先机。
02
营销端口,焦虑蔓延
2025年一季度,加倍的忙碌却让几乎所有参与者的迷茫和焦虑进一步加剧。虽然要做的事情和时间节点都是确定的,但往往也会因为思维的转化还没有跟上——反而做得越多、焦虑越重。
比如,驾仕派认为在营销端“无效传播”的情况很严重,车企想要用有限的成本和时间里做出流量,社交媒体看起来就成为最好的平台。通过大量的博主们在同一时间发声造势,就能有效果,“冲话题榜”、“冲热搜”盛行至今。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内容质量和影响力没办法兼得。流量确实来得快,但是去得也快。流量不等于种草,或者是说——种草种成了野草。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流量的大潮是随着小时甚至分钟计算的。对于汽车如此大宗的商品,仅凭借一些看似巨大的流量所种下的“杂草野草”,真的就能影响用户分分钟冲动下单?
太难了。
因为流量不等于销量。下水道流量、转瞬即逝的杂草流量看起来很美,但围观者的注意力一旦散去,考验产品和品牌是否能获得持续性稳定成长的,永远是能够沉淀下来、甚至具备长期可裂变传播生命力的优质内容。
驾仕派认为,营销端口缓解焦虑的方式之一就是善于甄别和过滤信息。假如被裹挟在信息的洪流中而不去甄别,那么永远都难以摆脱对于流量和热点的焦虑。
营销上所谓的长期主义,也是一种面对信息洪流的定力。也只有你懂得如何和流量的洪流相处,才谈得上有能力去有效运用流量。
我甚至觉得,流量也是一种能量——其中肯定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量场很杂的品牌,就很难制造出有效声量来。这也意味着,在上层考核的时候,“唯流量论”在底层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应该是“以(正)能量论”才更为恰当。
营销归根结底是一场影响受众心智的战役。
假如你自己的能量场都杂乱而不稳定,哪怕是滚滚洪流涌向受众,也难以引起受众的好感和共鸣。尤其是,在“让每一个硬币都要听到回响”的当下,硬币的回响应该是能量的呼应,而不是流量的苍白回声。
03
恰汽车饭的媒体,至少出局80%
毫无疑问,2025年汽车媒体领域会经历一轮大洗牌。虽然“洗牌论”我们都说了好多年。
越是悄无声息的落幕,才越是逼近大规模出清的时刻。
比如一季度车媒圈最令人惋惜的是“铁秀”解散,反映出“流量≠变现”的残酷现实;此外,过去一些小自媒体还能依靠车马费勉强维持基本经营,但大家逐渐发现,就连“500块钱的车马费都无法兑现”或许将会成为常态。
对这种现象,驾仕派认为2025年舆论战场,赢家靠的是“专业狙击”,而非“流量炮灰”。
车企营销口在打舆论战时,除了“饱和式攻击”的节奏之外,必须要懂得排兵布阵。毕竟,“饱和式”无疑是有效、但是又非常费钱的打法,肯定不是每一场营销战都有能力有资本去打“饱和攻击战”。
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冲锋队和游击队穿插结合,既具备“齐声合唱”的召唤力,又具备“一锤定音”的影响力。短平快的热点部队不是全部战场,顶多只是打打头阵,具备影响力和专业度的媒体,才有能力进行定调。
或者说个暴论吧:当下营销的真相或许就是,流量大V只是“广告牌”,专业媒体才是穿透用户心智的子弹。
垃圾内容堆不出品牌护城河,专业与审美才是刺穿流量噪音的利刃。
但你以及你的领导们,要去接受或者说是要去忍受:专业和审美,本身和流量的相关性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因为人声嘈杂的菜市场围观群众,并不具备专业度和较高的审美。
这就要取决于——你是愿意在明明知道菜市场里面没几个你的用户还要蒙眼狂奔自我安慰?还是愿意去用专业和审美长期、持续去找到那群和你同频的人,并且去深度影响他们?
回过头来看,小米和华为,或许已经穿越“找到同频的人并影响他们”的这条河流,那么他们能够在汽车领域进行大规模的用户转化也在常理之中。假如把他们看作是踏入汽车领域就靠短期营销卖爆的话,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误,甚至会进一步影响自己的营销动作。
回到媒体本身,假如没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定位,没有在准确定位下的独特商业价值,在车企日子都不好过的当下,媒体有什么理由还能舒服赚钱?这是非常违背常识的。
所以驾仕派的判断就是:
在2025年以及近两年,吃汽车这碗饭的媒体会面临大范围出清。可能现在还不觉得明显,毕竟几乎每家都在拼尽全力打“饱和式攻击”、也就是在打“人海战术”的阶段。一旦进入精细化操作、需要精准狙击的下一场,对受众毫无影响力的媒体,且不说复制粘贴的在人海战役中都已经不如AI好用且廉价,有原创能力但不强的媒体,一样会面临无情的淘汰。
无情的并不是对接媒体的营销口小伙伴,而是这个工作岗位对他来说也将一样无情。在一个需要比拼真正价值的时代,炙手可热和黯淡离场,在大部分行业都同时存在。
04
驾仕结语
一季度才结束,我们又来输出“暴论”了,但真话往往难听。之前看懂我们预判并且持续打造自己影响力的小伙伴,应该在当下不会那么惊慌。
驾仕派之前所有预判都不会删除,这让我们每一步思考都有迹可循。记得在很久之前我引用过两句诗: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白居易这首诗叫做《宴散》。
应该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感觉到,关于汽车的黄金年代正在无可避免地结束,如同一代代汽车人的青春一样,“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只是新的时代,既有“大雾重重造物忙”,亦是“西郊有密林,诸君出重围”。
总会有人傲立潮头。也总会有人黯然离场。是在焦虑中沉沦还是在焦虑中清醒,最终不过是一群人的选择。
所以我们欣赏大众对第五代EA888发动机的笃定,拿出了几乎从未有过的高调,宣称“机皇重生”。
所以我们敬佩奔驰对于坚守高价值的决绝,从CLA开始,奔驰新生代豪华细分市场的产品组合将由7款精简至4款,这也意味着从入门级市场开始,未来不会再有“廉价的奔驰”。
比亚迪在一季度打出了史上最为密集的子弹,但这一次,已经没有一颗叫“价格战”。在曼谷车展,中国品牌已经用更密集的产品营销,打赢了对丰田本田在车展销量上的第一战。
问界、小鹏都已经或是即将全面切换主力产品阵容,赛力斯超级工厂加班加点的新闻,宣告着新车对于爆款的强烈渴求。
零跑则是拿出了和斯特兰蒂斯合作之后的首款全球化作品B10,并且以9.98万元的价格锚定500+公里的纯电续航、11.98万元激光雷达+高通8650芯片再次定义了“全民智驾”,今年在销量上霸榜几乎已经没有悬念。
蔚来在开局不利当中,选择坚决转型。蔚来、乐道、萤火虫新车都箭在弦上,甚至说命运之剑将悬于这轮新车攻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蔚来,至少还拥有一轮出牌的机会,然而那些已经不再拥有声量的品牌,将暂时或是永久告别牌桌。
一切外在的不确定因素,都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2025年,不管是对于汽车厂家还是媒体来说,都将没有什么胜利可言——因为挺住就是一切。
然而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对自身价值以及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当我们认同变化就是常态,对于交替和更迭便会更为坦然。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的每一位参与者,能力固有高低,但希望我们的底层价值观都趋近一致:
用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作品,引领汽车产业在正能量而不是杂乱能量中不断向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时代的前方留下脚印。假如无法用自身能量影响整个市场向上向善,销量再好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在白昼尽头,我们将以自知踏上征途。
共勉。
(END)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