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掀起了一场关于小鹏汽车的“罗生门”大戏。先是网上疯传“小鹏要一口气推出5款增程车型”,连热销的P7、G6都要装上“充电宝”;没过几个小时,小鹏副总裁陈永海亲自下场灭火,说“报道偏差太大”;另一边CEO何小鹏却透露增程技术是“全球化战略的关键”。这场面,像极了班里同学传八卦被老师抓包,但老师自己说话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该信谁?增程车到底是未来趋势还是过渡产品?小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一、传闻起底:5款新车还是“看图编故事”?
事情要从3月26日说起。某媒体曝出猛料,说小鹏正在秘密开发至少5款增程车型,覆盖轿车、SUV、MPV全系产品线。按照这份“剧透”,首款增程车下半年就要量产,还是基于热卖的小鹏X9魔改而来。更夸张的说法是“未来绝大多数新车都要搞油电双修”,直接把吃瓜群众看懵了——这还是那个标榜“纯电新势力”的小鹏吗?
消息一出,汽车论坛瞬间炸锅。有网友翻出小鹏MONA M03的实拍图,发现后保险杠上多出个圆形开口,立刻脑补出“这里要装加油口”。还有人跑去扒供应链消息,发现东安动力的1.5T增程器确实在和小鹏联合测试。眼看着传言越传越真,小鹏副总裁陈永海坐不住了,在微博甩出一句:“大家看看就得了,节奏比技术更重要。”
---
二、官方回应里的“文字游戏”
仔细琢磨陈永海的回应,简直像在玩“大家来找茬”。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增程计划,而是反复强调“不同车型区别对待”——大车可能装增程,小车继续纯电;国内国外区别对待,三四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用户需求也不一样。这让人想起手机厂商的套路:旗舰机堆料拉满,中端机偷偷砍配置。
CEO何小鹏的发言更有意思。他承认增程是“全球化战略的关键”,理由是海外充电桩覆盖率低,用户对续航焦虑更严重。但话锋一转又说:“现在做普通增程车没意义,我们要搞超静音发动机。”这话听着耳熟,就像手机厂商说“我们不拼电池容量,拼的是省电算法”。不过小鹏还真拿出了数据:他们的增程器启动后,噪音只比电机高1分贝。这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你在图书馆翻书和呼吸声的区别。
---
三、技术路线暗藏“小心机”
扒开小鹏的“鲲鹏超级电动体系”,能看到不少有意思的设计。纯电续航430公里,比现在主流增程车多出近一倍,相当于每天上下班通勤完全不用加油。AI动力系统更会“见人下菜碟”:走平路偷偷用电,遇到爬坡立刻唤醒发动机,活像个精打细算的管家。有工程师打了个比方:“传统增程车像手动挡,油电切换总卡壳;小鹏这套系统像老司机,知道什么时候该换挡。”
不过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实际体验。有网友晒出其他品牌增程车的糟心经历:发动机启动时像拖拉机,油电切换时动力突然“断片”。小鹏承诺的“超静音”能不能兑现?AI会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问题可能要等实车上市才能验证。倒是宁德时代新推出的“骁遥”电池给行业打了强心针——能把增程车纯电续航拉到400公里以上,说明供应链确实在进步。
---
四、行业暗战:增程车是“过渡品”还是“真香机”?
看热闹的不仅是消费者,同行也在暗中较劲。理想汽车靠增程车杀入销量前三,问界M7直接抢了BBA的客户,现在连大众都开始研发增程技术。但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泼了盆冷水:“欧美放缓电动化,增程过渡期可能拖到2045年。”这话听着吓人,翻译过来就是:现在买增程车,二十年后可能变成“古董机”。
不过车企们可不管这些。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算过账:20-30万价位的增程车还是空白市场,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能收割一大波“既要面子又要实惠”的用户。小鹏被拍到在河南某县城建体验店,疑似要复制理想汽车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有经销商偷偷透露:“很多客户觉得纯电车像智能手机,增程车像充电宝手机——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
五、消费者该不该“押宝”增程?
这场争议背后,藏着普通人的真实焦虑。家住东北的张先生现身说法:“去年买的纯电车,冬天续航直接腰斩,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还要排队。要是增程车能纯电跑400公里,我肯定换车!”但上海白领李小姐有不同看法:“公司楼下充电桩比垃圾桶还多,增程车背着发动机根本用不上。”
行业专家给出折中建议:中小型车选纯电,中大型车考虑增程。就像买衣服——平时通勤穿T恤(纯电),长途自驾换冲锋衣(增程)。小鹏被曝光的规划也符合这个逻辑:小车继续专注纯电,X9这类大块头才会装增程系统。不过副总裁陈永海那句“技术门槛不高”引发群嘲,网友调侃:“考试60分的人说考90分不难,前提是你得先有90分的实力。”
---
尾声:罗生门背后的商业逻辑
这场“增程罗生门”看似是信息混乱,实则暴露了车企的生存法则。在电动车内卷加剧的今天,多一条技术路线就多一张底牌。小鹏既要守住纯电基本盘,又想用增程打开新市场,就像餐馆既卖招牌菜又推时令套餐。至于消费者,记住一个原则就够了:别被技术名词唬住,试驾时带把分贝仪,爬个陡坡试试动力切换,比看100篇报道都管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