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就“锁马力”致歉!霸榜热搜

一夜之间,“小米汽车致歉”霸榜热搜。

这场因“锁马力”和“虚假宣传”引发的风暴,不仅撕开了智能汽车行业的隐痛,更让用户发出灵魂拷问:**我买的车,到底谁说了算?

**争议一:1548匹马力成“空中楼阁”?车主:花钱买了个“阉割版”**
4月30日,小米SU7 Ultra车主收到OTA 1.7.0版本更新,新增“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原本宣传的1548匹马力被限制至900匹,解锁条件竟是**在浙赛等指定赛道跑进1分46秒(接近职业车手水平)**。郑州车主李先生怒斥:“花50万买车,还要考赛道驾照?”更荒诞的是,无认证赛道的城市车主可能永远无法解锁全马力,而“代刷圈”服务已明码标价8000元包过。

小米回应称此举为“保障安全”,但法律人士指出,购车协议中未提前告知解锁条件,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尽管小米承诺4-8周内修复并补偿5000积分,车主仍质疑:“车企是否有权远程‘阉割’已售车辆?”

小米就“锁马力”致歉!霸榜热搜-有驾

**争议二:4.2万选装的碳纤维机盖竟是“皮肤”?博主实测打脸**
首批SU7 Ultra车主发现,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既未导流至刹车系统,也未产生下压力。博主用鼓风机测试,纸巾纹丝不动;拆解显示风道与散热系统毫无关联。小米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称该设计仅为“复刻造型”,补偿2万积分(约2000元)。车主嘲讽:“4.2万买了个‘皮肤’,续航还少了100公里!”



**支持VS质疑:米粉力挺试错,行业痛批“技术霸权”**
部分用户选择宽容。福建车主林敏表示:“十年米粉,依然信任小米的创新试错。”但更多声音指向车企责任缺失。**行业分析师直言:“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造势,却未学会用汽车业的严谨对话用户。”**
法律界指出,小米在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通知》发布后仍随意推送/撤回OTA,用户沦为“数据提线木偶”。更深远的问题是:**智能汽车时代,车企通过OTA“远程控车”的权力边界何在?** 有车主担忧:“今天锁马力,明天是否会锁充电口?”

小米就“锁马力”致歉!霸榜热搜-有驾

**行业反思:参数狂欢的代价与用户权益的博弈**
小米事件暴露了新能源汽车的两大矛盾:
1. **营销噱头vs实际体验**:车企用“复刻超跑”“1548匹马力”制造性能幻觉,量产时却为成本、实用性妥协。
2. **安全责任vs用户控制权**:车企既想以参数吸引用户,又怕事故风险,但“先斩后奏”的限速逻辑难服众。

专家建议,车企应建立“用户议会”机制,重大功能变更需经投票,并引入第三方检测约束宣传承诺。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言:“技术既是解药也是毒药,区别在于如何使用。”

小米就“锁马力”致歉!霸榜热搜-有驾

小米的危机,行业的镜子**
小米的道歉是危机公关的第一步,但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平衡创新与责任。若无法重构用户信任,SU7 Ultra的“赛道猛兽”人设恐成昙花一现。这场风波也警示行业:**智能汽车不是手机,每一次OTA都关乎生命安全与财产权益。** 唯有将“人”置于技术之上,才能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