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充电慢,8小时难敌纯电15分钟,高速排队引冲突

相信很多人在节假日跑高速的时候,都可能在服务区见过这么一幅景象:充电桩前面排着长长的车队,比加油站的队伍还要壮观。

队伍里,一些纯电动车的车主急得团团转,眼看着续航里程一点点往下掉,心里直发慌。

可队伍最前头,却可能停着一辆增程式电动车,车主不慌不忙地插着充电枪,慢悠悠地给车子补电。

这时候,后面排队的纯电车主心里肯定会犯嘀咕:这增程车不是能加油吗?

增程车充电慢,8小时难敌纯电15分钟,高速排队引冲突-有驾

油箱里有油,车里有发动机,怎么还非要来和我们这些只能充电的“纯电难民”抢这救命的充电桩呢?

这确实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现象。

增程车主觉得我买的也是绿牌新能源车,凭什么不能充电?

纯电车主则认为,我是真的没电就得趴窝,你是没电还能烧油,这性质完全不一样。

要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地指责谁对谁错,我们得从增程车这种产品的设计本身,以及车主们实实在在的用车成本和体验说起。

首先,我们得明白增程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车。

用一个最通俗的比方,增程式电动车就像一个自带“充电宝”的电动车。

它主要是靠电机驱动车轮,开起来的感觉和纯电动车一模一样。

车上的那个发动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驱动车轮,它的主要任务是发电,给电池充电,或者在需要的时候直接给电机供电。

听起来这设计很完美,既有电动车的驾驶感受,又没有里程焦虑。

增程车充电慢,8小时难敌纯电15分钟,高速排队引冲突-有驾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设计的“妥协”之处。

为了控制成本和车内空间,市面上绝大多数增程车的电池容量,其实并不大。

现在主流的纯电动车,为了保证长续航,电池包动辄就是八九十度电,甚至上百度电,能轻松跑个五六百公里。

而增程车呢,它的设计理念是“城市用电,长途用油”,所以电池通常只有三四十度电,纯电续航里程普遍在两百公里左右。

这个续航在城市里上下班代步是足够了,可一旦上了高速,车速快,能耗高,实际能跑的里程还要打个折扣,可能一百多公里电就用完了。

所以,长途行驶时,增程车主也面临着频繁补能的需求。

更关键的一点是充电速度。

这几年,咱们国家纯电动车的技术发展太快了,特别是充电技术,像最新的800伏高压快充平台,充电功率动不动就超过200千瓦,有些顶尖的车型甚至能达到四五百千瓦。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充电跟加油的速度差不多了,停在充电桩上,上个厕所、买瓶水的工夫,十来分钟就能增加三四百公里的续航。

但反观大多数增程车,由于产品定位和成本控制,它们的快充系统就没那么先进了,充电功率往往被限制在60千瓦左右。

增程车充电慢,8小时难敌纯电15分钟,高速排队引冲突-有驾

同样是充电十分钟,纯电车可能已经“满血复活”一大半,而增程车可能才补充了一百公里左右的续航。

这种充电效率上的巨大差距,导致增程车一旦开始充电,就会长时间占据充电桩,自然就引起了后面焦急等待的纯电车主的不满。

有些厂家在宣传时可能会说自己的车支持“超级快充”,十几分钟就能充到百分之八十。

但这种宣传往往隐藏了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使用特定品牌的、功率极高的充电桩。

而在高速服务区这种公共场所,绝大多数都是国家电网的通用快充桩,根本达不到那个理想的充电速度。

有车主实际测试过,在普通快充桩上,要把电从百分之三十充到百分之八十,常常需要将近一个小时,而最后那百分之二十为了保护电池,充电速度会变得更慢。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也让很多车主感到无奈。

既然充电这么慢,还会引起矛盾,那增程车主为什么不干脆去加油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经济账和驾驶体验。

先说钱。

开新能源车的车主,很大一部分都是被极低的用车成本吸引的。

增程车充电慢,8小时难敌纯电15分钟,高速排队引冲突-有驾

在家里用充电桩,晚上波谷电价一度电才三四毛钱,算下来一公里也就一毛钱左右的电费。

就算在外面用公共充电桩,一公里成本也就在两三毛钱。

这种便宜的出行方式一旦习惯了,再让你去用油,那感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增程车在亏电状态下,发动机启动发电,这时候的油耗并不低。

因为车身重,再加上发动机并非一直工作在最高效的区间,高速上百公里油耗跑到8升以上是很正常的。

按照现在的油价,一公里就要花掉六七毛钱。

我们算一笔账,跑一趟五百公里的长途,如果全程用电,成本可能还不到一百块钱;但如果全程用油,成本就要三百多块。

这中间差出来的两百多块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很多车主都坦言,看着加油机上的数字飞速跳动,真有种“心在滴血”的感觉,所以能省则省,宁愿花时间排队充电,也不想多花那份冤枉钱。

除了经济因素,驾驶体验的巨大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增程车在有电的时候,开起来非常安静、平顺,加速也快,完全就是一辆高品质电动车的感受。

增程车充电慢,8小时难敌纯电15分钟,高速排队引冲突-有驾

但是,一旦电池电量过低,发动机启动介入开始工作,情况就不同了。

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会不可避免地传到驾驶舱里,虽然现在的技术已经做得很好,但和纯电行驶时的静谧相比,那种落差感是非常明显的。

一位车主形容得很形象:“有电的时候是豪华轿车,没电的时候发动机一响,感觉像开着一台拖拉机。”为了能一直享受到那种高级的、安静的驾驶体验,很多车主就养成了“能充电绝不烧油”的习惯。

说到底,高速服务区的这场“充电之争”,根源并不在于车主们的素质高低,而是在于增程车这种过渡性产品的技术局限,以及我们国家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还处在快速发展完善的阶段。

车企在设计和宣传产品时,往往强调其“可油可电”的便利性,吸引了那些对纯电续航有顾虑的消费者,但对于其在高速亏电状态下的高油耗、充电慢等短板却有所保留。

这就导致了车主们在实际使用中,为了追求经济性和更好的体验,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抢占有限的公共充电资源。

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速度之快。

当大量的电动车、增程车涌上高速公路,原有的充电设施在节假日高峰期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这是一种“成长的烦恼”。

好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努力和方向。

比如,有些地方开始在节假日期间投放移动充电车,来缓解服务区的压力;有些服务区也开始尝试设置“纯电车辆优先”的充电通道。

更重要的是,汽车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步,新一代的增程车型已经开始搭载更大容量的电池和支持更高功率的快充技术。

这些矛盾和问题,正是在推动着整个行业向着更成熟、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今天我们讨论的这种充电困局,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