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只要一提起小米汽车,大家心里可能都有点五味杂陈。
一边是雷军雷总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上,顶着大太阳,笑容满面地亲自测试小米SU7,照片拍出来那叫一个壮丽,给人感觉这车为了质量,真是上山下海,什么苦都吃了。
可另一边,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成都发生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碰撞后起火,驾驶员不幸遇难,这一下子就把小米汽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巨大的反差让所有关注这件事的人心里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小米汽车,到底是像雷总照片里那样可靠,还是像事故新闻里那样让人揪心?
咱们先说说雷总那边的情况。
就在事故发生前不久,雷军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在新疆的动态。
他说,为了让车子能适应各种极端环境,他们团队二十多号工程师,跑到新疆塔县、帕米尔高原这些地方,专门测试车子在高原上的高速续航能力、充电速度,还有车辆的防晒性能等等。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专业,特别让人放心?
而且他还提到,小米SU7在正式上市前,已经跑了719万公里的实地道路测试,足迹遍布全国三百多个城市。
这些数字和雷总亲力亲味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这车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大家可以放心买。
然而,就在10月13号,成都的一场车祸,让这份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当地警方的通报,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发生碰撞并起火,最让人痛心的是,驾驶员没能及时逃生,不幸身亡。
这起悲剧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而其中一个现场细节,就像一颗引爆舆论的炸弹,那就是有人说“车门难以开启”。
这几个字戳中了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主和准车主心里最敏感的一根弦。
大家知道,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为了好看、为了降低风阻,都喜欢用那种隐藏式的门把手,平时看着挺有科技感的,可一旦跟“碰撞”、“起火”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人们心里就犯嘀咕了:万一出了事,车子断电了,这个门会不会就打不开了?
人岂不是被困在里面了?
就是这个关于“门把手”的疑问,瞬间点燃了网络上的熊熊大火。
事情发生后,小米汽车在全国各地的门店直播间,一下子就从卖车的地方,变成了网友们发泄情绪的“战场”。
成千上万的人涌进直播间,屏幕上铺天盖地都是“门把手打不开”、“绿化带战神”这样的评论。
有些直播间里,同时在线的人数超过了两千人,主播们面对的已经不是咨询了,而是劈头盖脸的指责和谩骂,甚至有人进行人身攻击。
有位主播小哥在镜头前显得特别无奈,只能反复解释说:“我们只是打工人,请大家停止攻击。”这话听着挺让人心疼的,愤怒的网友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结果这些在一线工作的主播们,成了最直接的承受者。
到了第二天,网络上的声讨还在继续,大多数门店实在顶不住压力,干脆就不直播了,而少数几个还在坚持开播的直播间里,负面评论一点也没减少。
这场风波自然也烧到了创始人雷军的身上。
他那张在新疆高原上自信微笑的照片,在事故新闻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
他的个人社交账号,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粉丝流失。
有数据统计显示,在最近一个月里,雷军的粉丝数量减少了35万,平均下来每天都有一万多人选择取关。
特别是在事故发生的13号之后,短短两天时间里,他的抖音粉丝就从4479万下降到了4473万,一下子少了6万人。
评论区里,过去那种“雷总威武”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质问,大家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车门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种粉丝的流失,其实比股价下跌更说明问题,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信任的动摇。
面对消费者的核心疑问,小米汽车的销售人员也显得很被动,当有人问到门把手的问题时,他们只能统一口径,说“一切以官方的调查通报为准”。
他们也表示,从目前的订单来看,销量暂时没有受到影响,但具体的数据还要等下个月才能统计出来。
不过谁都明白,这种负面事件对品牌声誉的影响,往往会有一个延迟,真正的影响可能还在后头。
其实,小米汽车自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处在舆论的中心,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就在今年5月份,有一位女主播因为在直播间里介绍小米汽车,就遭到了网络暴力。
9月份,也发生过车主分享用车体验而被一些人攻击的事情。
当时小米的法务部门还很强硬地发了声明,说已经对几百个账号进行了取证,准备起诉,要坚决打击那些恶意的“黑公关”。
这说明,小米汽车从一出生就带着巨大的流量,享受了多大的关注度,就得承受多大的审视和压力。
在中国这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地方,任何一个新来的“明星产品”,都可能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这里面,肯定有消费者发自内心的安全忧虑,有普通网友的围观和讨论,但也难免会夹杂着一些别有用心的声音。
这次成都的事故,就像一个契机,把之前积累的所有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全都搅在了一起,彻底引爆了。
到目前为止,小米官方还没有就这次事故以及相关的争议,发布一个正式的回应。
他们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更全面、更权威的调查结果,希望能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但在现在这个信息传播飞快的时代,有时候沉默并不能平息风波,反而会给各种猜测和谣言留下传播的空间。
如何妥善处理好这次危机,不仅是对小米产品安全性能的一次大考,更是对这家公司公关能力和品牌信誉的一次严峻考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