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万车主突遭“数字断粮”:车企破产潮下的用户权益困局

当你的汽车突然变成"数字孤岛",导航失灵、远程控制失效、娱乐系统黑屏——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46万哪吒车主正在经历的现实。9月11日,联想懂的通信一纸声明揭开车企破产潮中最荒诞的连锁反应:因哪吒汽车长期拖欠服务费,所有涉欠费车辆将陆续断网,车主被迫自掏腰包购买流量维系基础功能。

46万车主突遭“数字断粮”:车企破产潮下的用户权益困局-有驾
image

事件始末:从欠费到断网的连锁反应

联想懂的通信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合众汽车(哪吒汽车实体公司)因经营问题长期拖欠服务费用,经数月协商未果后启动停机程序。而合众新能源管理人随即发布声明反击,指责联想懂的"单方面终止服务",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46万车主突遭“数字断粮”:车企破产潮下的用户权益困局-有驾
image

两份声明的矛盾点在于:供应商强调"长期欠费造成经营压力",破产管理人则坚称"积极履行协议"。这种罗生门式的对峙中,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收到停机短信的车主——他们被建议"随身携带智能钥匙",并自行通过"懂的车联"小程序购买流量。这种将企业债务矛盾转嫁给消费者的做法,暴露出智能汽车时代服务链的致命缺陷。

行业镜鉴:智能汽车服务供应链的脆弱性

哪吒事件并非孤例。威马汽车破产后出现车机系统停服,天际汽车重组导致OTA升级永久失效,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破产车企的"数字后遗症"。智能汽车的运行依赖三条隐形生命线:通信服务商维持网络连接、软件供应商支撑系统运行、云平台处理数据交互。一旦车企资金链断裂,这条供应链会像多米诺骨牌般崩塌。

46万车主突遭“数字断粮”:车企破产潮下的用户权益困局-有驾
image

某车联网供应商负责人透露,行业通行的"后付费模式"埋下隐患:车企通常按月或按季度结算服务费,但用户数据流量费用需要供应商先行垫付。当车企拖欠费用超过半年,中小型供应商就可能面临现金流危机。这种模式使得车联网服务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第一张倒下的骨牌"。

法律盲区:软件服务是否属于"三包"范畴?

现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中,"三包"责任明确涵盖发动机、变速箱等硬件部件,但对车联网服务这类数字功能只字未提。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专家指出,当流量服务中断导致导航、远程控车等功能失效时,车主很难证明这属于"产品不能正常使用"的范畴。

46万车主突遭“数字断粮”:车企破产潮下的用户权益困局-有驾
image

更复杂的法律困境在于:智能汽车的服务协议往往约定"车企有权调整服务内容"。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梳理的24起相关诉讼显示,车主因服务缩水提起的维权诉讼胜诉率不足15%。多数判决认为,只要车辆基础驾驶功能不受影响,数字服务中断不构成根本违约。

破局之道:构建行业级保障机制

面对系统性风险,需要建立分层解决方案。短期可借鉴"哪吒车主流量保障计划"的过渡方案,但需警惕将企业责任转化为消费者负担;中期应推动将基础车联网服务纳入交强险附加险种,通过保险机制分散风险;长期则需参照欧盟《数字服务法》,建立由车企、供应商共同出资的"车联网服务保障基金"。

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建议,可借鉴电信行业的"普遍服务基金"模式,按智能汽车销量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专门用于破产车企用户的数字服务接续。这种机制既能保护消费者权益,又能避免单一供应商承担过重财务压力。

智能汽车时代:谁该为数字服务兜底?

当车企将自动驾驶、车联网作为核心卖点时,实质上已构建起"硬件+持续服务"的新商业模式。特斯拉通过车主付费订阅维持FSD系统更新,蔚来用户享受终身免费换电,不同模式背后是相同的逻辑:汽车正从一次性销售品转变为长期服务入口。

这场46万人遭遇的"数字断粮"事件,暴露出产业转型期的制度空白。或许该重新定义汽车"三包"责任——在智能驾驶时代,车联网服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保证车辆正常使用的必要组成部分。唯有建立服务中断的应急机制和责任划分标准,才能避免让消费者成为企业破产的最后买单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