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有国产车敢把价格定到80万,甚至往一百万去探头,我第一反应不是“疯了”,而是“开窍了”。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艺术?
这是一种典型的“我不打算过了,你们谁也别想活”的自爆式冲锋。
有人说,谁会花80万买个国产车?这不纯纯的大冤种吗?
诶,你先别急着下结论。我告诉你,恰恰是敢花这个钱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钱人,或者说,是对传统鄙视链彻底免疫的人。
他们的世界观里,车不是一个需要用来证明自己的工具,而是一个玩具。
一个中年人,买个奔驰E,可能是为了生意,为了面子,为了让丈母娘觉得自己混得还行。
但一个中年人,花同样的钱,买了一台名字都叫不顺口的国产新势力,他是为了什么?
他就是为了爽。
这种爽,不是驾驶的爽,而是精神上的爽,是一种“爷乐意,爷就是玩儿”的终极自由。这就好比你氪金抽卡,你不是为了那张JPG,你是为了抽卡那一瞬间的多巴胺爆炸。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高价路线?
因为在当下的中国车圈这个黑暗森林里,讲道理、拼技术、比参数,都是小孩子过家家。
你技术再牛,能有老头乐牛吗?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就是老头乐大爷们用肉身给你上的强度。只要大爷躺得快,L4都得当场变回L0,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实验室里跑一百万公里模拟,不如一个逆行闯红灯的老头乐有教育意义。
所以,技术不重要吗?重要,但没那么重要。
在掀桌子式的竞争里,最好的防守不是做个金钟罩铁布衫,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
价格,就是那颗C4炸药。
一旦一个国产品牌,把价格这个“压缩毛巾”给泡开了,定到了百万级,它立刻就不是车了,它变成了一个“事件”,一个“话题”,一个社交货币。
它瞬间从物理攻击,转变成了魔法攻击。
你跟它聊底盘,它跟你聊冰箱彩电大沙发。
你跟它聊操控,它跟你聊一键KTV。
你跟它聊历史,它直接一句“机你太美”,把你所有的话都给堵回去。
这就是降维打击。
高定价,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炼金术。
高价带来高利润,高利润拿去做什么?继续研发?格局小了。
当然是拿去做营销啊。加大,加大,再加大。
把每一分钱都砸到营销的声量里,把品牌故事讲得比道诡异仙还离奇,把创始人包装得比雷电法王还能放电。
这个逻辑,国产手机早就玩明白了。
想当年,iPhone 4横空出世,那是真的了不起,拿着它你就感觉自己是华尔街之狼。为什么?因为它贵,因为它定义了什么是“好”。
但现在呢?现在最贵的手机早就不是苹果了,各种折叠屏、联名款,价格奔着两三万去,买的人少吗?一点不少。
iPhone带来的那种身份光环,早就被国产手机用更夸张的价格和更花哨的营销给稀释得差不多了。
说白了,就是不跟你玩价值,直接跟你玩价格。
我作为一个真的用过BBA,也深度体验过各种新势力的中年人,我发现一个特别荒诞的事实。
开奔驰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端着,在意别人的眼光,生怕自己哪个行为不符合“奔驰车主”的身份。
但当我开着一台新势力,在车里唱K,用车外屏幕放“阳光彩虹小白马”的时候,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因为这玩意儿本身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产物,我开着它不务正业,那叫人车合一。
这就是品牌玄学。奔驰最值钱的不是三大件,是那个三叉星徽标带来的精神枷锁。而新势力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历史包袱,可以随便整活。
营销是什么?营销就是构建一种信仰。
你看高端白酒,除了茅五剑,突然冒出来个听花酒,定价直接飞天,比茅台还夸张。
它的广告词是什么?“从未体验过的好喝。”
这句词简直是天才之作。
是是是,当然没体验过,因为它是新出的啊。这不等于废话吗?
但它不是废话,它是在筛选信徒。
它直接告诉你,我的目标用户,就不是你们这帮还在纠结酱香浓香的凡人,我找的是那些愿意为“体验”本身付费的“修仙者”。
你喝的是酒吗?你喝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
只要有一小撮人信了这个故事,这个品牌就活了。
定价,就是在筛选人群。
定位,就是在画地为牢。
这个牢,既是给用户画的,也是给对手画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像个跳大神的。把一个简单的商业策略,硬是解读成了修仙渡劫。但你仔细想想,它不是吗?
在目前这个阶段,在国内做品牌,营销和定价的权重,就是压倒性地高于技术。
这合理吗?这不合理。
但这有用吗?这太有用了。
脑白金的技术含量高吗?不高,但它成功了。
所以,当一个国产品牌把车卖到80万,它根本就不是想卖给普通人。它是在用这80万的价格,给它旗下卖20万、30万的车型做品牌背书。
这台80万的车就是个祭品,献祭给市场,用来告诉所有人:看,我摸到过天堂的门槛。
虽然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人间混,但我和那些只在地上爬的凡人,不一样。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当然,这种掀桌子的玩法,本质上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就是新一代的“苹果”,开宗立派。
赌输了,就是下一个“听花酒”,成为一个经典商业案例,供后人凭吊。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但无论如何,当有人敢于按下那个自爆按钮的时候,整个战场的规则就已经被改写了。
你怕不怕?
同行看了也得傻眼,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因为这种打法,完全不讲基本法。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结论是,对于想快速崛起的中国品牌来说,把车卖贵,并且让一小撮人真的相信它值这个价,这本身就是最牛逼的技术。
这技术,叫“人心操纵术”。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