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所谓的重庆摩博会,已经连续两年成了张雪的个人单口相声专场,或者说,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其他人都是来卖车的,他是来开宗立派的。
这事儿就很魔幻。就好比一场武林大会,各大名门正派,什么本田少林,雅马哈武当,都在那摆摊秀肌肉,结果全场的聚光灯,都打在了一个刚出山、自称“野生散修”的小子身上。这小子不仅没怯场,还当着本田的面,耍了一套看起来有模有样的拳法,台下的人不光没喝倒彩,还纷纷表示“爷青回”、“这才是真功夫”。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力问题了,这是玄学。这是品牌人格的降维打击。
为什么一个新生品牌能把行业老大搞得这么尴尬?为什么大家主动拿他去碰瓷世界第一?说白了,我们支持的根本不是“张雪机车”这四个字,我们支持的是“张雪”这个人设,一个在车圈这个大型名利场里,显得格格不入的“异类”。
中国的摩托车圈,太久没有一个“不正常”的老板了。你看其他老板,要么是西装革履的职业经理人,PPT做得比产品都溜;要么是深居简出的技术大佬,一年到头你说不出一句人话。但张雪不一样,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哥们儿昨天还在跟我们一起当“鬼火少年”,今天突然开了窍,直接原地飞升开始自己造高达了,但魂儿还是那个中二的少年魂。
这种感觉很奇妙。他看一眼车,就能把你的车扒得底裤都不剩;你跟他聊两句故障,他能当场给你开方子抓药。最骚的是,他自己还真的下赛道去压弯。这就好比什么?这就好比兵器铺的掌柜,不仅会打铁,还会提着自己刚出炉的刀去跟人华山论剑。
这是一种最原始、最野蛮的信任感。因为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买东西的逻辑已经变得非常操蛋,我不再相信那些天花乱坠的参数,我只相信一件事:做这个东西的人,他到底爱不爱这个东西?他是不是在用生命整活?
当一个老板,他懂你的梗,懂你的痛,甚至比你还懂车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他造出来的东西,是“自己人”造的。这种“自己人”的幻觉,是所有营销的终极奥义,是苹果和特斯拉封神的底层代码。会买特斯拉的人,不是因为自动驾驶有多牛逼,就是喜欢马斯克那种“爷要上火星,你们都给爷爬”的癫狂。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张雪的那些接地气的视频,什么请粉丝吃辣条,雨夜里散步 emo,本质上都是在给自己的品牌疯狂注入“人格”。他在告诉市场: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一个爱摩托爱到疯魔的普通人,我和你们是一伙的。
这种叙事,对于本田这种活成了“企业图腾”的老牌巨头来说,简直就是一场“道诡异仙”式的污染。本田强吗?强到离谱。但本田不会请你吃辣条,本田的掌门人也不会在雨里哭。本田是一个完美的、没有感情的造车机器,它永远正确,但也永远冰冷。
而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增量市场了。现在是掀桌子的时候。什么叫掀桌子?就是我不跟你拼内力,不跟你比招式,我直接在你的饭店里引爆煤气罐。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张雪现在干的,就是把所有的竞争,从产品参数的物理层面,强行拉到品牌人格的玄学层面。你跟我谈热效率?我跟你谈梦想。你跟我谈品控?我跟你谈人格。你跟我谈历史底蕴?我跟你谈一起淋过的雨。
就问你怕不怕?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次。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期待张雪,并不是真的期待他成为下一个本田。讲真,中国不需要另一个本田,世界也不需要。我们期待的,是能有一个人,像一条鲶鱼,或者更准确地说,像一条食人鱼,跳进这个死气沉沉的池塘里。
他存在的意义,不是成为谁,而是让那些高高在上的“谁”,感到害怕。让他们知道,原来车还可以这么造,老板还可以这么当,品牌还可以这么玩。最好的防守不是造一堵更高的墙,而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
所以,别再说“希望张雪成为中国的本田”这种话了,格局小了。真正的期待应该是:希望张雪能把本田卷到哭晕过去,逼着本田的社长也开始直播吃辣条。
这才是对一个行业最大的贡献。
卷死他们!必须卷死他们!至于最后张雪能不能成仙,还是成盒,谁在乎呢?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最顶级的行为艺术,我们这些精神股东,看爽了,就值回票价。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