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科技变革就像在高速路口遇上堵车,明明导航说畅通,实际一脚刹车踩到怀疑人生。前两天我刚在收费站后面排队,眼看旁边车道一辆SUV直接“嗖”地过去,车主还朝我笑着挥了下手。ETC?不,是“车牌付”。他那表情,比中了五百万还洋气。说实话,那一刻我有点儿不服气:这年头,连收费都开始拼颜值和智商了吗?
深圳的数据劈头盖脸砸下来,半年时间车牌付用量翻着跟头增长,18%不是个小数。再看苏州,成都,那些玩数字经济的城市,早就把车牌付玩成全民运动。想当初我装ETC时,还特意请了假,排队、办卡、贴设备,生怕吸盘没吸牢半路掉下来。现在倒好,人家直接扫一扫车牌,后台一键扣费,连个“叮”的机会都不给你。省事是省事,心里头总觉得被时代按在地上摩擦了一把。
你别以为这事儿就是换个支付方式这么简单。背后盘根错节,收费站的人工窗口,ETC设备商,后台数据公司,哪家不是想分一杯羹?厂商头顶的压力山大,数据平台的算盘响不停,连银行也不安分,生怕流量被分走。有人觉得新技术来了,大家都能分点红利?哈,现实里总有人掉队。技术变革,不是谁都能混进决赛圈。
想起去年吉林那场大雪,老李的车牌冻成了雪糕条,摄像头根本认不出来。工作人员一边刮雪一边吐槽,车主们站在风里像候车厅的雕塑,智能支付系统秒变人工窗口。套牌车的风险更离谱,账单飞到你头上,申诉比还信用卡还麻烦。说到底,你把车牌和支付账户绑一起,方便是方便,隐私风险可一点没少,谁能保证数据不会哪天就“裸奔”了?支付宝、微信那点精准推送,怕不是连你几号出差都能算出来。
高速收费站人工窗口排队的场面,依旧像春运抢票。其实后台系统常常掉链子,人工就成了最后的保险丝。老年司机、外地临牌、系统出错,这些都让车牌付成不了万能钥匙。你以为收费员能顺利转岗?有些人还没明白规则怎么变,已经被时代甩出了圈子。技术升级这件事,就像手机换代,谁适应慢谁吃土。
网上讨论倒是花样百出。有人说车牌付解放双手,节省时间,比ETC还香;也有人念叨数据安全、平台垄断、隐私泄露。每次新技术一上线,意见比春晚节目还热闹。你说到底谁对?我觉得体验为王,别太信技术吹过的牛皮。扫码支付刚出来那会,谁不是先观望,后来还不是一窝蜂跟风?
车牌付其实是整个社会技术升级的缩影。刷脸进地铁,扫码进小区,外卖小哥靠智能手表抢单。每一次创新,都是利益重组。你以为只是换个方式过收费站?背后是平台争数据,厂商抢市场。ETC不一定立刻消失,但下坡路已经起步。资本和技术的大潮,哪管你适不适应。
这事儿让我想到球场上的C罗和梅西,谁都想当下一个王。新技术像C罗带球突破,老一代ETC就像梅西盘带控场。观众台下议论纷纷,有人感慨“经典终究要被替代”,也有人等着下一个爆点。或许哪天刷脸进高速,连车牌都省了,AI直接识别你本人,那画面想想都带劲。
说到底,我对车牌付不迷信,也没那么排斥。新技术来了想尝鲜,毕竟谁也不想被落下。但说到底,换了方式,能不能让普通人真的省心省力,不只是让资本再收割一波流量?你说你会用车牌付,还是死守ETC?评论区见,谁是高速路上的真勇士,咱们一起来唠唠。这种时代变化里,谁知道下一个主角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