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iX3纯电平台搭载创新高压电池续航650公里,技术革命引领电动SUV新格局,或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新标杆

这几天去车展,突然发现长得像个大胶囊的SUV特别引人注意。规格上写着,续航650公里(估算,样本少),快充10分钟补200公里。这一规格,光靠锂电池拼命,能不让我有点回忆起去年某厂的那款神车—宝马的这次是真的动了技术革命的心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那个展台旁边放的那台车有个细节:车门边缘装了个像无线充电接点似的,仔细一看还是光伏阵列。用生活中一个比喻,像是车门上贴了块阳光板一样,挺巧,是想把能量补充变得更智能。但这个创意我没细想过——这东西消耗的能量还够补充电池?还是个噱头?不太敢猜。

宝马iX3纯电平台搭载创新高压电池续航650公里,技术革命引领电动SUV新格局,或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新标杆-有驾

说到续航,有个朋友的说法:650公里?算了,市场上大部分电动车的续航都在400到550公里,这是高端的目标线。我估算,实际到手可能会有个偏差,实际可能差个10%—20%。毕竟,技术关键在于电池包:这次宝马换用的高密度电池——估算能量密度提升了30%,用个比喻,就像用更稠的果酱,把能量往小空间里塞得更满。

对比它同时期的特斯拉Model Y,我发现两者的差别不只在续航和品牌溢价。特斯拉的快充,也算成熟,但我心里知道,宝马这次的电池布局更合理,车身刚性提升了30%,这是真正的用心。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觉得,配置一样情况下,宝马这次的智能驾驶支持,跑高速自动变道,城市辅助,比特斯拉还贴心?但……这也让我想起一个疑问:宝马花了那么多心思在工艺和电池布局上,会不会在硬件硬带的软件还有什么隐藏的底牌?

宝马iX3纯电平台搭载创新高压电池续航650公里,技术革命引领电动SUV新格局,或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新标杆-有驾

我一直觉得,宝马在研发流程上,像是在用工业级的厨房做精致的小甜点——把所有零件都磨合到极致,连每一块螺丝都得验证无数次。而这次的工厂转型,特别是匈牙利的那家工厂做到几乎零能耗运营——噢,别打断我(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在想,供应链上,依赖可再生能源,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代表,宝马在用一场绿色攻势宣传,但实际影响到底大不大?我知道,或者可以理解为:这个产业尺度下,即使这么做,每辆车的碳排放量,可能还比传统油车少一点点。

要不我奇怪一句——用油改电就能解决的事,是否真能走到今天?我觉得,摒弃油改电,纯粹的自给自足平台,也许才是未来的方向。可问题是,这一切的核心——电池成本,和制造技术,要不要这么高?有时候我会隐隐觉得:电池里的那些材料,像是小时候拼模型的纸片,拼得再漂亮,总有拆散的那一天。

宝马iX3纯电平台搭载创新高压电池续航650公里,技术革命引领电动SUV新格局,或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新标杆-有驾

我还在琢磨,就有修理工说:你知道,这电池包一旦爆了,比汽车还能危险?嘿,也不是说不,油箱漏油,哪都能炸,安全的问题,没那么简单。宝马的提前布局L4自动驾驶,是不是想给未来留点底牌?我看到一个细节——其实它硬件预留了升级空间,好像还想着未来的无人驾驶补丁。你觉得,未来的无人车会不会变成我们楼下便利店的座驾,从来不需要开方向盘?而我们依然在抱怨,买个电车能不能别那么麻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车的价格会不会很烧脑,你猜?我觉得这细节里的谜题还不少,像座车里的小灯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一旦出了问题,那可就大事了。就算续航在650公里,但实际用起来,能跑多久?我知道的油耗,大概油耗在每百公里8-10升左右(估算,数据来源:我随手看的新闻),那电池换算过来的能耗,可能相当于每百公里20~25千瓦时,粗算,成本并不算太高。反正我每次心里都琢磨,还是那个问题,省油还是省电,究竟哪个更划算?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无厘头的猜测,是不是未来整个产业都走向能源非依赖,就像用果汁机搅碎不同电池的果汁?但这不太科学,各种材料的稳定性,始终是个问题。

宝马iX3纯电平台搭载创新高压电池续航650公里,技术革命引领电动SUV新格局,或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新标杆-有驾

聊了这么久,心里总有个疑问——未来的电动车,真的会像宝马这次强调的技术模板一样,成为行业的标杆?还是它只是个秀场?我觉得,最棒的,还是那款细节——后排座椅调节的那个按钮,是真的可以随意调节到想要的位置。你是不是也觉得,好的车子,不只是续航长或快充快,它最终还是个能把细节打磨到令人满意的座驾?而这,才是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如果龙头企业都在争这个未来面貌,你会不会也开始觉得,下一代的电脑或手机,和车一样,也会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变得更贴心,更懂生活?说到这我还挺好奇的:你会在意一台车,能不能把你窗外风景看得更清楚点?而不是只顾着跑得快。

宝马iX3纯电平台搭载创新高压电池续航650公里,技术革命引领电动SUV新格局,或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新标杆-有驾

——这车,究竟是真的进步了,还是只在包装上做工?问题,永远留在开车的那一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