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您在浏览手机或者看发布会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被汽车厂商们发布的“喜报”给刷屏?
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上市仅一小时,订单量突破一万台”,或者“开启预售三天,订单量达到五万辆”。
这些数字看起来特别振奋人心,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国家又诞生了一款人人争抢的“神车”,好像现在不下手,明天就得加价排队了。
但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买一辆车毕竟不是买棵白菜,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开销,真的会有那么多人连实车都没怎么摸过,就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做出决定吗?
如果我告诉您,这背后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水分,您会不会感到惊讶?
咱们先看一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数据。
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从今年年初到八月底这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所有汽车企业对外宣传的订单数量加在一起,总数竟然已经超过了五千万辆。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根据行业内的专业预测,我们国家今年全年的汽车实际销量,大概也就在三千万辆左右。
这就意味着,宣传出来的订单量比实际能卖掉的数量,凭空多出了两千多万辆。
这些多出来的订单,究竟去了哪里?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由部分车企精心策划的“数字游戏”,正在吹大整个汽车市场的泡沫。
甚至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很多新车发布后,头三天里产生的订单,有高达八成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刷”出来的,并非真实的消费者购买意向。
要看懂这场游戏,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两个词:“小订”和“大定”。
这两个词听起来差不多,但里面的门道可深了。
“小订”,通俗点说,就像是“占个座”。
您可能只是对这款车有点兴趣,想先排个号,于是就支付一笔金额不大的意向金,可能是一两千块钱,有的甚至就几百块。
这笔钱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基本上随时可以退,没有任何损失。
所以,车企宣传的“一分钟意向金订单破万”,这里面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大家心里应该就有数了。
它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用来测试市场热度和制造话题。
而“大定”听起来就要正式得多了,通常意味着您已经看好了车型和配置,准备签合同了。
这时候您需要支付一笔数额比较高的定金,一般在一万到两万块钱,并且合同上会写明这笔钱通常是不能退的。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觉得,“大定”的数据总该是真实的了吧?
其实也未必。
很多车企为了让消费者更敢于下单,会在“大定”合同里设置一个“犹豫期”,通常是一天到三天不等。
在这个期限内,如果您后悔了,还是可以申请取消订单并拿回定金的。
因此,就算是车企喜报里宣传的“大定突破X万”,里面也依然可能掺杂着不少在犹豫期内最终会退掉的订单。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这些数据有这么多水分,为什么车企还如此热衷于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呢?
原因其实也很现实,那就是现在的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
一个新品牌、一款新车型想要在成百上千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公众的眼球。
而“上市即火爆”的最好证明,莫过于惊人的订单数字。
“一小时破万”这样的口号,能迅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这款车是爆款,非常受欢迎”的印象,从而引发一种“从众心理”。
很多人在做重大消费决策时,都会下意识地参考别人的选择,觉得“既然那么多人买,那肯定差不了”。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一些企业甚至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操作流程。
他们会组织内部员工、经销商的员工以及合作伙伴们,先去集体下单,等宣传海报发出去了,再统一安排退款。
有的车企还会给各地的经销商下达硬性的订单任务,如果这个月完不成规定的订单量,就要扣减销售返利。
经销商为了不被罚款,也只能自己想办法,比如找亲戚朋友帮忙下单,或者自己垫钱来完成任务。
这些做法,共同催生了那一个个看似亮眼的订单数据,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繁荣”景象。
然而,用谎言吹起来的泡沫,终究是要破的。
当一场场发布会的喧嚣散去,新车进入实际生产和交付阶段后,真实的市场需求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这时候,真正能说明问题的,不再是订单量,而是每个月实打实的上牌数量和交到车主手里的车辆数。
当初基于虚高订单制定的生产计划,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比如,车企看到有五万个订单,就兴高采烈地向电池厂、芯片厂下了大量的采购订单。
可结果真实的用户可能只有一万个,那多出来的四万套零部件就会变成积压的库存,大量资金被占用,整个生产和供应链的节奏都会被打乱。
曾经就有电池供应商,因为过度相信了某家车企夸大的订单预测,投入巨资扩建了生产线,结果对方的实际需求远低于预期,导致新设备闲置,不得不裁员来缩减开支,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虚假繁荣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当一家车企把主要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营销和数据包装上时,它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这些核心环节上的投入就必然会减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号称“订单爆棚”的车型,在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一些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关于车辆实际续航里程与宣传严重不符、车载智能系统频繁卡顿死机、辅助驾驶功能失灵等问题的投诉屡见不鲜。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消耗的是品牌的信誉,伤害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行业乱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门已经联合行动,开始对汽车行业的网络虚假宣传、恶意营销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更重要的是,一套全流程的数据监管机制正在建立。
现在,监管部门要求车企必须将订单的每一个环节,从生成、支付、退订到最终交付的全部数据,实时上传到国家汽车数据中心。
并且,每一笔订单都必须清楚地标注是“小订”还是“大定”,定了多少钱,后来有没有退,为什么退,这些关键信息都得一清二楚。
为了防止数据造假,还运用了区块链这样的新技术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据说,已经有车企在这个新系统下现了原形,其宣称的数万订单中,有超过三分之一被核查出来是虚假订单。
与此同时,我们消费者自己也在这场市场教育中变得越来越理性和成熟。
大家开始明白,买车不能只看热闹,不能只听厂商的一面之词。
越来越多的人在做决定前,会更深入地去了解车辆本身的性能、安全配置和售后服务体系。
大家不再为了一张漂亮的订单海报就冲动消费,而是会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到新车上市几个月后,去看看它的真实交付量怎么样,去听听第一批车主的真实口碑如何。
如果发现一款车宣传的订单量和实际的交付量差距悬殊,很多人就会直接把它从自己的备选清单里划掉。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正在倒逼着汽车企业们回归正途,把心思真正地用在造好车上。
毕竟,营销的烟花再绚烂,也只是短暂的,最终能赢得市场的,永远是那些质量过硬、值得信赖的好产品。
汽车终究是用来开的,而不是用来看订单数据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