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

坐在小鹏科技园的发布厅里,当何小鹏说出“物理AI不是未来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时,现场的灯光恰好照亮了舞台上的Robotaxi、人形机器人与飞行汽车。作为跑了五年科技线的自媒体人,这是我第一次在发布会上看到如此密集的量产级创新——没有PPT上的空想,每款产品都带着明确的落地时间表,这场以“涌现”为主题的科技日,更像是一份物理AI时代的出行说明书。

从“造车”到“造智能”,小鹏的定位革命藏着野心

发布会开场的定位升级就让我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从“未来出行探索者”变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何小鹏在回顾科技浪潮时的一句话点透了本质:“数字AI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而物理AI将改变我们与世界交互的方式。”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这话绝非空谈。现场展示的全栈自研物理AI体系图谱清晰地显示,小鹏已经打通了芯片、大模型、智能硬件的技术闭环。不同于行业内常见的“拼凑式创新”,这种从底层搭建的能力,就像为智能出行建了座地基扎实的大楼。更关键的是,何小鹏强调这是“中国唯一实现全栈自研物理AI体系”,这句话背后是近十年技术积累的底气,也是对行业同质化竞争的一次破局宣言。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在我看来,这个定位升级藏着小鹏的深层野心:不再局限于汽车制造商的身份,而是要做物理AI时代的“规则制定者”。当新能源汽车进入存量竞争,智能技术的深度将成为新的护城河,小鹏这次押注的“物理AI+具身智能”,显然是想在下一代出行赛道上抢占先机。

第二代VLA:智能出行的“操作系统”真的来了

整场发布会最让我震撼的技术突破,当属小鹏第二代VLA的亮相。作为非技术背景的观察者,我更愿意用“智能大脑的升级”来理解它——传统的V-L-A架构好比“看-翻译-做”的慢动作,而第二代VLA直接实现“看-做”的瞬间反应,这步跨越堪比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进化。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何小鹏团队展示的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接近1亿clips的训练数据,相当于人类司机65000年的极限场景积累。更关键的是,这些数据无需人工标注,模型能自我学习物理世界的规律。现场播放的测试视频里,车辆在未训练过的场景中主动识别交警手势、预判红绿灯通行,这种“智能涌现”能力让我想起第一次体验智能手机的惊艳——技术终于不再是机械执行指令,而是开始“理解”世界。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让技术党兴奋的,还有其工程化落地的能力。行业普遍车端模型参数量仅为千万级,而小鹏通过“芯片-算子-模型”全链路优化,在2250TOPS的Ultra版车型上塞进了数十亿级参数的模型。这意味着什么?现场工程师的通俗解释是“以前的智能是初中生水平,现在能考上重点大学了”。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即将推出的“小路NGP”和“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更是戳中了用户痛点。对于经常在城市老街区穿梭的我来说,复杂小路的接管里程提升13倍,意味着智驾终于能从“高速专用”走向“全域可用”。而不依赖导航的Super LCC+人机共驾,更是让“开车漫游不用看地图”从幻想变成可能。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最出乎意料的是第二代VLA的开源计划,大众成为首发客户、图灵AI芯片获得定点,这步棋显示了小鹏的生态野心。开放不是让利,而是通过绑定全球伙伴快速扩大物理AI的应用版图,这种“技术输出+生态共建”的模式,很可能会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

三大产品齐发:2026年的出行图景有多具体?

如果说第二代VLA是“大脑”,那么发布会现场的三大具身智能产品就是物理AI的“手脚”。Robotaxi、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汇天飞行汽车组成的矩阵,勾勒出2026年出行的清晰模样。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Robotaxi:无人驾驶离打车软件只剩一步

Robotaxi是行业喊了多年的“风口”,但小鹏这次给出了落地的具体路径。2026年推出三款车型并启动试运营的计划,直接回应了“何时能打到无人车”的疑问。现场展示的纯视觉方案让我眼前一亮——不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意味着它能更快在全球不同城市复制推广,这解决了Robotaxi落地的核心难题。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3000TOPS的算力、双冗余硬件架构,这些技术参数背后是安全保障的升级。但最打动我的是车外交互设计:遮阳板车外显示能在低速时向行人传递意图,这种“人车对话”的设计,恰恰解决了无人驾驶最关键的信任问题。而高德作为首个生态合作伙伴的加入,更是让我看到了商业化的加速信号——当Robotaxi接入成熟的出行平台,规模化运营就水到渠成。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更有意思的是“共享+私享”的双模式构想。既能在街头打到Robotaxi,也能买到拥有同源技术的Robo版车型,这种兼顾公共出行与个人需求的布局,比单纯押注某一模式更具可行性。

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终于“像人”了

初代IRON去年亮相时,我曾觉得“拟人化”只是噱头,但全新一代机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当它迈着轻盈的“猫步”走上舞台,全身82个自由度带来的流畅动作,让现场观众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这种“极致拟人”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解决商用难题的关键——符合人类习惯的形态,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场景。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22个自由度的1:1尺寸人手、仿人脊椎、全固态电池,这些细节透露出小鹏的技术深耕。尤其是“VLT+VLA+VLM”的大小脑组合,让机器人不仅能走能说,还能“深度思考”。宝钢的合作意向更印证了其商用价值,工业巡检这类高危场景,正是人形机器人的用武之地。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何小鹏提到的“具身智能数据工厂”和2026年底规模量产目标,直击行业痛点。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两大瓶颈——数据和量产,在小鹏的体系化能力下有了破局希望。开放SDK的决定也很明智,毕竟机器人的价值最终要靠丰富的应用场景来实现。

飞行汽车:低空出行从“炫技”到“量产”

作为低空经济的关注者,汇天的两款飞行产品让我看到了“打飞的”的现实可能。陆地航母全球订单突破7000台的数据很有分量,这说明消费者对低空出行的接受度远超预期。30分钟下线一台的量产工厂,更是打破了“飞行汽车造价高昂”的固有认知。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四轴合一”单杆操纵和全域安全冗余设计,解决了飞行汽车的两大核心障碍:难操作和不安全。现场播放的新手试飞视频显示,普通人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手,这为2026年敦煌低空旅游线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面向商务出行的A868,500km航程和360km/h航速的参数,更是让“跨城飞行通勤”有了技术支撑。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在新能源汽车之后,低空经济被视为万亿级赛道。小鹏汇天的布局不是孤注一掷,而是物理AI体系在空域的自然延伸,这种“陆海空”全域覆盖的出行生态,竞争力不言而喻。

物理AI时代:技术落地比概念更重要

整场发布会看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炫酷的产品演示,而是小鹏对“量产”的执着。从第二代VLA的推送时间表,到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的量产节点,每一项创新都带着明确的落地路径。在科技圈充斥着“PPT创新”的当下,这种务实的态度尤为可贵。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何小鹏在结尾提到的“微光涌现”,恰是对这场发布会的最佳注解。物理AI不是突然出现的技术革命,而是芯片、数据、模型等技术要素长期积累后的自然爆发。小鹏科技园里1万名跨领域工程师的协同创新,正是这种“涌现”的土壤。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Robotaxi的法规适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控制、飞行汽车的空域管理,这些都不是单靠企业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小鹏用这场科技日证明,企业层面的技术准备已经就绪。当技术成熟度与社会接受度形成共振,物理AI改变出行的时刻就会真正到来。

小鹏科技日亲历:当物理AI照进现实,2026年出行要变天?-有驾

明天,小鹏X9的技术发布会还将继续,而12月开放的新总部和工厂,将让更多人亲眼看到这些创新的诞生过程。作为见证者,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谈论的“未来出行”,已经在广州这片创新土壤上悄然生长,2026年,或许就是它从“涌现”到“普及”的关键一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