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标配“天神之眼”,比亚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比亚迪最近的操作,真能算是一颗特别有意思的棋子。到10月底的时候,他们一口气整出了三款新车:秦L、宋Pro、宋L,纯电续航统统提升到100公里以上。这事吧,其实不光是为了让消费者开得更远,更是针对即将到来的政策变化打的提前量——工信部不是规定了吗,2026年凡是没到这个续航标准的插混车型,购置税减免可就没了。但这听起来像是个顺理成章的动作,真正让人摸不清头脑的是:新车不再标配“天神之眼”C智驾系统。这事儿,到底藏着什么逻辑?
先说一说这些改款的变化。最直接的,价格是降了,而且降得还挺有诚意。比如秦L,入门价格比老款少了两万多,这一降就跻身10万以内,9.6万就能开走。不仅价格得劲,续航还提升了,从120公里变成128公里,一看这数字,谁不心动?但问题是,那个曾经被比亚迪用来当“牌面技术”的智能驾驶系统,被撤掉了。你说,这是不是有点让人挠头?
但咱细品品,比亚迪这么调整,其实挺明白消费市场的。经济型车型的用户,甭管之前还是现在,最关心的一直是价格和续航。早几年吧,智驾技术是新鲜东西,弄一个还挺有面子,但你现在大街上谁还没点辅助驾驶功能?都是平常事儿了,没人愿意因为这些技术多掏钱。比亚迪与其继续硬扛,不如主动“卸下包袱”。这动作有点像东北大哥说的,“轻装上阵”。
还有政策呢。政策调整说得明明白白,2026年开始,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要不到100公里?不好意思,购置税减免没了。就这点规定,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比亚迪这波操作就像踩点考试,提前把续航全线提升到标准以上,稳稳地卡住了政策红利的最后一班车。走量的车型嘛,续航和价格决定了竞争力,至于那个智能驾驶系统,消费者想要再加装也行,比亚迪只不过是把选择权还给了你罢了。
但你要是觉得比亚迪削薄了智能技术的投入,那可就错了。它并不是在退,而是在分化。这几年的市场增速,别看比亚迪销量很高,但其实增速已经有点掉链子了。竞争对手都扑上来了,新能源市场早就不是一家独大的战局了,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比亚迪这会儿换打法,是顺势而为。经济型车型上,专注价格和续航,强调功能实惠;中高端车型,继续标配天神之眼,信贷实力更大的客户群体,要的就不是单薄的基本功能,而是技术体验还有“情绪价值”上的满足感。
说到比亚迪这路技术升级的逻辑,其实很鲜明——撑开智驾的普惠化市场。大半年下来,它卖了326万台车,其中有170万台都标配了天神之眼。甚至连价格只有七万出头的海鸥车型,能实现高速领航辅助、全场景自动泊车这种功能。这就是给消费者发福利,给智能技术定个更亲民的门槛。从技术上来说,比亚迪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是优势,不管是电池研发还是软件的内核优化,成本能拿捏得死死的,所以它有机会快速将这些高阶功能扩展到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眼下,比亚迪正在中低端市场继续捍卫基本盘,也尝试用高阶技术配套中高端智能化车型。这个分化打法,不光是市场策略,也是对新能源市场日趋成熟的一种回应。消费群体越来越懂行,钱要花在刀刃上。买车的人自然会精打细算,续航和价格成了更实在的考量,而智能驾驶承载了更高需求——有些人花钱买的是实惠,有些人愿意为“科技感”多掏腰包,这两端的分化早晚是大势所趋。
你怎么看比亚迪这波操作?把智驾系统从标配变成选配,是聪明的取舍,还是另有文章?反正放在现在,多给消费者几个选择权,肯定受欢迎。来说说,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