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自受不可活!40年不向中国低头,如今停产、裁员,落得一地鸡毛
如果不是最近三菱汽车宣布彻底撤出中国市场,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以前马路上到处跑的“日系三菱”标志。
当年买长城、江淮、比亚迪的车,发动机里八成都是三菱的牌子,甚至有人戏称,买发动机送车。
但真没想到,风光了几十年的三菱,最后居然败得这么彻底。
这次三菱放弃和沈阳航天三菱的合作,连最后的合资生产线都直接关了。
想想吧,曾经一年十几万辆的销量,现在全线停产,员工裁员,品牌也彻底消失。
这不是简单的一家公司倒下,背后其实是整个汽车市场和时代的巨大变化。
说白了,过去中国自主品牌刚起步,技术啥都缺,三菱发动机就像救命稻草。
你随便搜一下,比亚迪F3、长城哈弗、江淮瑞风,第一代几乎都是靠三菱的技术撑起来的。
那个年代,帕杰罗更是越野圈的神车,公务用车、军队采购,大家都抢着用。
能开帕杰罗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三菱的发动机可靠到什么程度?
很多小工厂就是买个发动机,造个壳子,挂上自己的牌子就能卖。
一度中国市场每卖十辆自主车,有四辆是三菱发动机。
这技术输出,让三菱赚得盆满钵满,地位飙升。
但三菱的问题就在于太把自己当回事。
它一直只愿意做技术供应商,觉得中国车企离不开它,也不愿意真正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
很多合资厂的中国工程师建议本地化,日方高层根本不当回事。
比如欧蓝德这款车,国内九年没换代,内饰老气,配置低到让用户直摇头。
论坛上很多车主吐槽,花十几万买的车,感觉跟十年前的出租车没啥区别。
其实这就是三菱的思维:只要发动机牛,其他都无所谓。
可中国车企没闲着。
比亚迪、吉利、长城早就开始自己研发。
比亚迪的骁云发动机、DM-i混动技术,已经把三菱甩在了后面,连热效率都比三菱高。
更狠的是,国内新能源转型极快。
比亚迪2015年就搞出了混动,2022年三菱才推出第一款纯电动车,结果被比亚迪月销20万的成绩碾压。
三菱搞了半天,电车卖不出去,燃油车又没人要,彻底掉队。
其实,三菱不是没有反应过来。
它2012年跟广汽合作,想本地化生产,挽回一点市场。
但为时已晚。
中国市场变化太快,国产SUV、日系和德系合资早都抢光了份额,三菱只有几款老车型,更新慢,销量逐年下滑。
到了2023年,广汽三菱停产,员工裁撤,公司还欠了十几亿债,连品牌名都换掉,彻底退出中国。
这几年,三菱新推的阿图柯纯电动车,定价高,续航低,智能化跟不上,媒体测评直接说不如国产同价位车三分之一。
消费者不买账,车企内部也是一片鸡飞狗跳。
反观国产品牌,不光发动机搞出来了,智能化、电动化、混动技术样样领先。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长城的柠檬平台,吉利的雷神电混,现在都成了行业标杆。
就连丰田、本田这些日系老大哥都开始加速电动化布局,三菱却还在原地踏步。
归根结底,三菱的失败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太傲慢,没有把中国市场当回事。
以前当老师,现在连学生都甩它好几条街。
最讽刺的是,三菱养活过无数中国车企,但现在这些车企早就不需要它了。
国产品牌靠自己的技术站住脚,三菱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淘汰。
市场从不惯着谁,你认真钻研就能崛起,傲慢只会让你掉队。
那些被三菱发动机“罩着”的品牌,现在早变身为技术大拿。
三菱最后这场败局,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落幕,更是整个时代的转折。
谁也没想到,曾经风光一时的老师,最后却被自己的学生教训了一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