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蔚来汽车的老车主心里挺不是滋味,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堵得慌。
这事儿得从蔚来汽车当初的一个响当当的承诺说起。
想当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兴起,大家对电动车最大的顾虑就是电池续航和充电问题。
为了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吸引大家来买车,蔚来推出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政策:首任车主可以享受“终身免费换电”和“终身质保”。
这听起来可太美好了,意思就是只要这车是你的第一手车,那以后换电池、修车的大部分问题,蔚来都给你包了,而且不限制你开多少年、跑多少公里。
这个承诺分量很重,像是一颗定心丸,让很多人下定决心,花几十万真金白银去支持这个当时还很年轻的国产品牌。
可以说,正是靠着这些最早期的用户,蔚来才一步步发展壮大,换电站也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建到了如今遍布全国的三千多座。
然而,就在最近,这份看似牢不可破的“终身”承诺,却在一些车主身上突然失效了。
河南的 高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他在2020年买了一辆蔚来ES8,因为做生意需要,经常要在好几个省之间来回跑,车子用得比较多,四年下来跑了二十八万公里。
可就在前不久,他突然接到了蔚来的通知,说他的终身免费换电和终身质保权益被取消了。
蔚来给出的理由是,经过后台数据分析,高先生在最近一年里,行驶里程超过了十七万公里,平均下来每天差不多要开450公里,这种用法被蔚来单方面认定为“超出了日常使用的范畴”,属于“特殊使用条件”。
无独有偶,江苏的王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王先生可以说是蔚来的铁杆粉丝,自己名下就有四辆蔚来汽车。
他特别喜欢自驾游,开着他那辆ES6,两年时间就跑了三十五万公里。
他经常参加蔚来官方组织的各种自驾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按理说,这样的用户应该是品牌最珍视的“活广告”,可他同样收到了权益被终止的通知。
这就让高先生、王先生以及许多有类似经历的车主们都懵了,心里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当初买车时说得清清楚楚“不限里程”,现在怎么又拿里程数说事了?
到底开多少公里才算“日常使用”?
这个标准又是谁定的?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蔚来方面的解释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他们承认,在当初车主们签订的《车主权益告知书》里,确实没有明确写出“日常使用”的具体里程上限是多少。
合同里只写了禁止将车辆用于出租、跑网约车、参加比赛等明显的营运活动。
现在,蔚来仅仅凭借一个后台的行驶数据,就推断车主们“非日常使用”,进而取消他们最重要的两项终身权益,这在逻辑上就有点说不通了。
这就好比你去办了一张健身房的终身卡,合同上只说不让你拿卡去做生意,结果你因为天天去锻炼,身体练得特别好,健身房反过来说你来得太频繁了,不像普通会员,就把你的卡给停了,这道理能说得过去吗?
更让车主们感到委屈和气愤的是,在这场争议里,举证的责任完全被颠倒了。
本来应该是蔚来作为提出指控的一方,需要拿出实质性的证据,来证明这些车主确实把车拿去跑营运了,比如提供网约车平台的接单记录之类的。
但蔚来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要求车主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那位热爱自驾游的王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只是在全国各地旅游,把自己这两年来的酒店住宿订单、沿途拍摄的风景照片、参加蔚来官方活动的大合影等等,一大堆材料都提交给了蔚来。
这些证据可以说非常有力了,足以说明他的高里程数是源于个人爱好,而非营运。
但令人遗憾的是,蔚来对这些证据视而不见,依然维持了取消权益的决定。
这件事发展到这里,性质已经变了。
它不再是简单的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个别纠纷,而变成了一个关于商业承诺和契约精神的公共讨论。
从法律的角度看,有律师指出,蔚来的这种做法涉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禁止虚假或误导性宣传的规定。
你当初用“不限里程”作为核心卖点吸引消费者购买,现在又在没有任何明确合同约定的情况下,用一个内部自己设定的里程门槛来限制用户,这本身就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
在法律实践中,对于这种由商家提供的格式合同,如果条款内容模糊不清,通常会做出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随着蔚来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为所有首任车主提供无限期的免费换电和质保,对企业来说确实是一笔越来越沉重的成本负担。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控制成本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蔚来却选择了最伤用户感情、也最损害品牌信誉的一种——“一刀切”。
一个以打造“用户企业”为核心理念的公司,本应把用户的感受放在首位。
面对成本压力,完全可以采取更人性化、更体面的处理方式。
比如,可以和老车主们进行坦诚的沟通,说明情况,提供一些合理的补偿方案,或者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对新购车的用户推出新的权益政策,同时保障老用户的既有权益。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一纸冰冷的通知,单方面撕毁当初的承诺,把最忠诚的一批支持者推到了对立面。
这件事给所有消费者都提了个醒。
那个曾经让无数人动容的“终身”承诺,现在看来,保质期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企业的承诺,在商业利益和成本压力面前,有时会变得非常脆弱。
对于蔚来而言,这次事件或许在短期内能够节省一部分开支,但从长远来看,它失去的是比金钱宝贵得多的东西——用户的信任。
当“终身”二字被打上问号,当老车主的真心付出换不来应有的尊重,品牌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未来,谁还敢轻易相信那些听起来无比美好的“终身”承诺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