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师生投身田间地头,新一批“京粮”上餐桌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新一批“京味儿”端上了市民餐桌——近年来,北京高校师生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运用科学知识培育引进各类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提质增收,口味、营养价值等也更加符合市民的喜好。

7年完成京味甘薯更新换代

在密云区高岭镇的甘薯田里,数位农民正忙着收获。松软的土地上,长满了一颗颗外皮粉红、形态饱满的甘薯。“这是西瓜红,学名普薯32,口感、营养、产量等综合实力均排在北京甘薯前列。”北京农学院副教授赵波捡起一颗甘薯掂了掂分量,眼里透着丰收的喜悦。“相比此前的北京甘薯品种,这一新品种产量几乎翻了一倍。在平原地区,亩产超过3500公斤;在密云区、延庆区、怀柔区等山区,亩产也能达到2500公斤左右。”

2016年以来,赵波在北京郊区甘薯生产田中设置新品种试验示范田,引进了更符合市场对甘薯口味和外观品质要求的甘薯新品种西瓜红,其纤维更少、口感更佳。“不用吐掉中间的丝,也不会塞牙了,吃着更顺滑。”赵波还运用甘薯密植浅平栽技术,将甘薯生产田的栽植密度从每亩3000株提高至4000株。“残次薯块比例明显减少,薯形大小适中,买回家不用剁,吃着方便。”

新品种引进7年,因其产量高、口味佳的优点受到市民的喜爱。在京的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不足1%,发展到如今超95%的甘薯田和市场上都有“西瓜红”的身影,实现了新品种在北京地区的更新换代。

博士农场打造“专用京豆”

北农103和北农106大豆打出的豆浆味道浓,没腥味;豆芽专用大豆发芽快,出芽率高,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吃到自己种的豆芽;北农109大豆花青素含量高,给爱美人士带来了抗氧化、抗衰老的食补新选择……根据市场特定需求,培育具有特定用途的大豆,是北京农学院作物学科特用大豆研究团队一直坚持做的事。

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团队解析影响大豆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因素,培育高产优质专用大豆新品种。“有些人不爱喝豆浆,觉得有腥味,容易引起腹痛,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基因控制和育种设计避免的。”团队技术骨干、副教授李玮瑜说,团队收集了近2万份种质资源,精准控制大豆的基因组合,同时建立豆浆感官评价体系,筛选出了最适合做豆浆的大豆品种——北农103和北农106。

豆芽也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菜品。多年来,团队在平谷区的博士农场中试点设计育种,培育出豆芽专用型品种,实现豆芽的高效高产。“大豆发芽不到10天就能长到5至7厘米,即可食用。”李玮瑜欣慰地说,豆芽专用大豆在今年迎来了在京郊的较大面积种植。“人们都说东北大豆好,我们致力于把北京的大豆种好,服务市民的口味和需求。”

新农科将培育更多“京字号”

除了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的“京粮”,北京高校也将科研培育发展到了肉禽蛋和瓜果蔬菜类。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一家食品公司联合培育了“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是我国肉鸡市场自主培育的首批白羽肉鸡品种,有体型大、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适合生产分割鸡肉,方便制作快餐、团餐及深加工制品。在通州区西槐庄科技小院,三名中国农大的学生开发试种了袖珍西瓜、水果萝卜、草莓番茄等果蔬新品种。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投身“新京味儿”研究。今年,生物育种科学作为新专业,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农大获批全国首个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并招收首届50名本科新生。新专业分为植物育种和动物育种两个方向,是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的新兴交叉专业。

未来,在北京高校师生的努力下,市民将品尝到更多种类丰富的“新京味儿”美食。

相关新闻

校园农场晒成果

北京高校师生投身田间地头,新一批“京粮”上餐桌-有驾
丰收节上,密云区西田各庄中学学生开心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本市不少中小学的校园农场也迎来大丰收,孩子们尽情享用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在收获的喜悦中接受了一场别样的劳动教育。

这几天,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校园里弥漫着一股丰收的喜悦。在校园的“百草园”里,红通通的辣椒挂在枝头,绿油油的白菜舒展着叶子,圆鼓鼓的冬瓜个头儿喜人……校长梅红兵说,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该校多年前在校园里设置了“百草园”种植基地,并承包给了三至六年级学生。从选种到收获,学生们可体验蔬菜种植的全过程;各学科老师还合力开发了形式多样的“百草园”课程。丰收节来临之际,该校举办了第五届“百草园”收获节,孩子们亲手采摘并现场品尝花生、大枣等劳动成果。

与此同时,顺义区小店中心小学农场里的花生、小米、秋葵、冬瓜迎来了大丰收。学校德育副主任段亚会说,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均可参与种植,至于地里种什么,也由孩子们决定。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对孩子们的劳动果实进行了再加工:食堂工作人员将孩子们在劳动基地收割的韭菜制作成了可口的包子。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则把收获的萝卜当作礼物送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对萝卜进行花式烹饪。

除了享受丰收的喜悦,丰收节也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密云区西田各庄中学近日举办了首届校园丰收节,活动中,生物老师把课堂搬到农场,用地里的花生和萝卜给学生们讲解种子的构成和植物的生长过程。密云区水库中学的生物和地理老师将联手上课,分别为学生讲解秋分节气的含义与农事关系、玉米和白薯的成长特点。

乡村舞台庆丰收

昨天,门头沟区第五届农民丰收节在斋堂镇柏峪村启动,来自全区各镇的农民代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汇聚一堂,共享丰收喜悦。

活动现场设置“乡村大舞台”专场展演活动。乡亲们用自行编排的秧歌、诗朗诵、口技、快板、合唱、民间舞蹈等特色节目,表达着迎丰收的喜悦。京西太平鼓、燕歌戏鼓等非遗文化表演奏出门头沟区“三农”事业的华彩乐章。

除了精彩的演出,现场还通过产品推介集中展示了门头沟区的特色农副产品。京白梨、金丝小枣、京西黄芩茶、清水豆腐、韭园酱菜、山里红……阵阵果香、菜香引得人们纷纷下单,共享美食。

针对“金秋京郊游”休闲季的到来,门头沟各乡镇推介官分享了当地的精品休闲线路。线路以门头沟的红色文化、生态山水、古村古道、民间民俗、特色美食等特色资源为依托,以京西古道、门头沟小院、谷山村休闲农业园等知名乡村游品牌为体验场景,为广大市民金秋假期里的休闲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围绕“古村古道 流水人家”的区域特色元素,现场特别设计了“琉璃渠过街楼”“京西古道牛角岭关城”“马致远故居小桥流水”“门头沟小院丰收”四大特色小品。

(原标题:高校师生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新一批“京味儿”端上市民餐桌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张骜 牛伟坤 实习记者:何蕊

流程编辑:u03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