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质向新发展。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一个重资产、高投入的行业,投资百亿也只是一个基准线。因此,对于期望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产业中有所作为的各大车企而言,合理、科学的运用融资等金融手段,也已成为业内常态。在这一底层基因运转过程中,“高负债率”某种意义上也成为衡量一家现代汽车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纵观全球主流车企,受产业特性决定,他们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60%,其中福特(84.27%)、通用(76.55%)等国际巨头尤为突出。尤其在当前产业发展浪潮下,一条传统燃油车的生产线投资就超百亿元,而如果进行电动化转型,仅电池工厂建设可能也需要数十亿至数百亿元,更遑论还要持续进行技术研发与迭代。例如,大众集团2024年研发投入达1154.86亿元,接近其1500亿元的营业利润。
但是从整体的负债规模看,国际车企的总负债远超国内同行。大众集团2024年总负债达3.4万亿元(营收的136%),丰田总负债2.7万亿元(营收的123%),而比亚迪总负债5847亿元仅占营收的75%。这种差异既源于全球化布局的资金需求,也反映出国内车企在财务管理上的独特优势。
有息负债:企业财务健康的关键考验
负债分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从字面意义上,大家也就明白其中的利害了。国外车企的有息负债相对较高,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资金压力太大,随时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相比之下,国内车企更多背负的是无息负债,不仅让其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愈发迅猛,国内车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更好的运营,并迅速布局海内外市场。
对比而言,丰田、福特的有息负债占比分别达68%和66%,每年需承担巨额利息支出。丰田2024年有息负债1.87万亿元,财务费用占净利润的45%,而比亚迪这一比例仅为8%。这种高成本负债模式在利率上升周期中风险剧增,其中Stellantis 2024年上半年工业自由现金流为负60亿欧元。
相比之下,国内车企的无息负债优势就比较明显,也为车企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例如,比亚迪有息负债仅286亿元,占总负债的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负债结构以应付账款为主,占营收的31%,付款周期仅127天,显著优于蔚来(195天)、长安(超200天)等同行。由此可见,无息负债是企业健康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韧为帆,中国车企的发展优势尽显
车企的良性发展需要足够的偿债能力、完善的产业布局和供应链,以及持续的投入和正向的市场表现反馈,当下这几方面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无疑是正当时。
首先,中国头部车企均有着拥有足够的债务偿还能力。其中,比亚迪2024年前三季度利息保障倍数达35.45倍,足以覆盖有息负债的5倍。
其次,中国车企均构建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并建立了不错的产业链地位,已获得更优质的产业资源,增强其竞争力。从经营角度来看,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和付款周期是衡量供应链实力的关键指标。比亚迪应付账款占比31%,付款周期127天,均为行业领先水平。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使比亚迪在扩张中保持财务稳健,2024年负债率半年内下降7个百分点至70.7%,预计年内降至“6”字头。
最后,则是前瞻性的布局,以及优异的市场表现。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的前期规划,以及政策引导等等,中国车企要比国外车企更早的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抢先占领市场先机,并不断加速技术研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27万辆,同比增长41%。相反,传统的国际车企,则需要进行长时间、重资本的投入,进行企业转型。比如大众集团投入1700亿欧元用于电动化转型,但巨额支出并未显著提升竞争力,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7%。国内车企通过优化负债结构,在扩张中保持财务稳健,例如奇瑞集团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达114.46 万辆,同比增长 21.4%,海外市场覆盖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长城汽车2024年海外销量45.1万辆,同比增长44.6%,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39.7%。
高负债是汽车行业的常态,但负债结构与质量决定企业生存能力。国内车企通过低有息负债、高效供应链管理和强大的债务偿还能力,在电动化转型中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国际车企则需在技术投入与债务压力间找到平衡。未来,能在规模扩张、技术创新与财务健康间实现动态平衡的企业,将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