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电动车这个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市场号召力。
很多汽车品牌发现,当他们的纯电动车型销量遇到瓶颈时,只要推出相应的插电混动或增程版本,市场反响往往会立刻热烈起来,销量数据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合乎逻辑的消费心理。
对于绝大多数准备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的消费者来说,纯电动汽车始终伴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那就是“续航焦虑”。
特别是经过一些节假日期间,关于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大排长龙的报道被反复传播后,这种焦虑感被进一步放大了。
因此,选择一款既能用电、又能用油的插电混动或增程车型,似乎就成了最稳妥、最没有后顾之忧的决定。
从理论上分析,这种选择确实看起来无懈可击。
插电混动和增程车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灵活性:日常短途通勤,完全可以依赖电力驱动,享受接近于纯电动车的低廉使用成本和静谧平顺的驾驶感受;而当需要长途旅行或者遇到不方便充电的情况时,车里的那台发动机又能立刻接管工作,彻底消除续航上的顾虑。
它似乎完美地结合了两种能源形式的优点,既规避了燃油车高昂的油费,又解决了纯电动车潜在的补能难题。
再加上在智能化配置、动力性能等方面,这些新能源车型普遍要比同价位的传统燃油车更具吸引力。
所以,在购车之前,几乎所有准车主都坚信,自己做出了一个无比理性的正确选择。
然而,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是,大量满怀期待购入插电混动和增程车型的车主,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开始感到后悔。
根据一些网络社区的调查和车主群里的反馈来看,抱有这种情绪的车主比例相当可观,甚至可能超过半数。
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归根结底,是很多人在购车时的理性规划,最终没能抵挡住日常使用中感性体验的冲击。
许多车主在提回新车后的初期,都会严格按照“可油可电”的理想模式来使用。
他们会先去加油站把油箱加满,以求心安,然后再把车辆的电池充满,准备开启一种全新的、经济环保的汽车生活。
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一旦习惯了纯电模式带来的驾驶体验,就再也回不去了。
在纯电驱动下,车辆的动力响应直接而线性,加速迅猛且悄无声息,没有了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整个驾驶过程变得非常高级和舒适。
同时,每公里的电费成本极低,与油费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诱惑力,使得许多车主在心里迅速确立了一个新的用车原则: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绝不启动发动机。
当这个念头成为主导后,发动机的角色就从“后备保障”变成了“体验破坏者”。
一旦电池电量耗尽,发动机介入工作,那种熟悉的轰鸣声和随之而来的轻微抖动,与纯电模式下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让驾驶质感瞬间下降一个档次。
部分车型的发动机在亏电状态下介入时,动静较大,甚至会让人感觉有些突兀和廉价。
更关键的是,在亏电状态下行驶,很多插混和增程车的油耗并不低,有些甚至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要高。
面对居高不下的油价,再对比一下低廉的电价,这种心理落差足以让车主对“烧油”这件事彻底失去兴趣。
于是,这些本应是“全能型选手”的插混和增程车,在实际使用中,被它们的主人硬生生开成了“短续航纯电动车”。
把插混车当纯电车开,一个新的、更棘手的问题便浮现出来,那就是充电效率的短板。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插电混动和增程车型,其纯电续航里程大多在100至200公里之间,还有一部分车型的纯电续航甚至不足100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还需要打些折扣,这意味着车主需要非常频繁地进行充电。
如果车主没有安装家庭充电桩的条件,依赖公共充电设施将会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
绝大多数插混和增程车型的充电速度都比较慢,很多车型甚至不支持直流快充,只能使用交流慢充。
即使支持快充,充电功率也普遍不高。
当一位纯电动车主在快充站花二三十分钟就能增加三四百公里续航时,插混车主可能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却只能换来一百多公里的纯电续航。
这种补能效率上的巨大差距,在日常使用中会带来持续的挫败感。
与此同时,中国的纯电动汽车技术和配套设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
近一两年来,800V高压快充平台几乎成为了新款纯电动车的标配,有些领先的中国品牌甚至推出了900V乃至更高的技术。
例如,比亚迪已经实现了兆瓦级的闪充技术,在配套的充电桩上,充电几分钟就能补充数百公里的续航,其充电功率是普通插混车型的十倍以上。
即便是没有那么极致的普通纯电动车,其快充速度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水平,跑长途的补能体验得到了极大改善。
很多车主在购车后才发现,自己一年到头真正需要长途驾驶的次数屈指可 شمار,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城市及周边活动。
而偶尔一次的长途出行,也发现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站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拥挤,空闲的充电桩随处可见。
这种现实与预期的反差,让许多插混和增程车主感到后悔。
他们发现,自己当初为了应对极少数情况下的“长途焦虑”,而选择了一个在日常99%的用车场景中都存在“充电焦虑”的方案。
他们背负着一套沉重的发动机和油路系统,却想尽办法不去使用它,同时又无法享受到纯电动车技术进步带来的高效补能便利。
然而,一个更令人玩味的现象是,当这些后悔的车主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苦衷分享出来时,却往往很难说服那些正准备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
对于新人来说,对未知长途的恐惧和对节假日充电排队的担忧是具体而强烈的,而老车主们描述的“纯电体验上瘾”和“慢充折磨”则显得有些抽象和遥远。
于是,新的消费者依然会基于对“万一”情况的过度担忧,选择他们认为更保险的插混或增程车型,从而又产生了一批新的、未来可能会后悔的车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