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炸锅了!
小米首款SUV YU7刚开订,3分钟大定破20万,1小时飙到28.9万,18小时锁单24万辆——这数据比过年抢红包还猛!网友们可坐不住了,有人拍腿喊“雷军这波赢麻了”,有人抱着手机算账:“等一年提车,中间要是降价或者出了更好的车,我不就亏成大冤种了?”
“25万买激光雷达+零重力座椅?这定价太懂打工人了!”
YU7的定价策略,几乎被网友夸上了天。起售价25.35万,比Model Y还低1万,配置却堆得满满当当:英伟达Thor芯片+激光雷达、主驾零重力座椅、车库一键找车、晕车舒缓模式……网友@科技阿伟 直言:“以前看25万级纯电SUV,要么没智驾,要么没舒适配置,小米倒好,把‘用户想要的’全塞进去了!”
对比同价位的竞品,网友们更坐不住了。比如某新势力SUV,同样25万起,智驾硬件是“过时款”,座椅还是硬邦邦的;而Model Y虽然品牌响,但起售价高1万,连个像样的座椅通风都没有。“小米这波是‘高配低价’,直接把同行的‘遮羞布’扯了。”网友@车圈老炮儿 总结得精辟。
甚至有网友翻出旧账:“去年SU7刚上市时,很多人吐槽‘小米造车不专业’,现在YU7用订单啪啪打脸——用户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参数,是‘用着舒服、值这个价’的东西。”
“等一年提车?万一降价或出新车,我是不是该等等?”
但火爆订单背后,准车主们的焦虑也藏不住了。最集中的问题就一个:“等一年甚至更久提车,中间要是降价或者出了更好的车,咋办?”
网友@小张修车 是典型的“等等党”:“我本来想冲首发,但刷到交付周期要13个月,心里凉了半截。现在新能源车更新换代这么快,说不定明年这时候,25万就能买到带更多功能的车型,或者Model Y再降点价,我这订单不就成‘高位接盘’了?”
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最近就有消息传,小鹏G7为了避开YU7的锋芒,可能把预售价从23.58万降到21万;智界R7更是紧急推出“限时补贴2万”的活动。“竞品都在搞促销,小米YU7要是提车时优惠变少,那不是亏了?”网友@买车不踩坑 评论道。
还有网友担心“黄牛加价”的问题。闲鱼上已经有人转卖YU7订单,加价超1万,甚至“首提资格”都能卖钱。“要不是急着用车,我肯定等产能上来再买,现在定车等于给黄牛送钱。”网友@理性购车人 表示。
“产能爬坡能跟上吗?别学SU7初期翻车啊!”
除了交付时间,网友们最关心的还有小米的产能。供应链人士透露,YU7叠加SU7的订单,可能需要整整1年才能消化。二期工厂7月投产,但首月最多冲3万辆,后期稳定在月产2.5万辆——按这速度,24万订单得等到2026年!
“SU7刚上市时,交付周期要32-40周,好多用户等不及退订,转去买特斯拉了。现在YU7订单更多,要是再翻车,小米口碑可就砸了。”网友@汽车观察员 联系到自己当初等SU7的经历,“当时销售说‘8月提车’,结果拖到11月,差点错过限牌政策,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还有网友担心品控问题。“订单爆单是好事,但产能拉满后,品控能不能跟得上?要是提车时发现小毛病一堆,那口碑直接崩盘。”网友@质量监督员 举例,“之前某新势力爆款车,初期交付时续航虚标、车机卡顿,后来销量一路下滑,小米可别重蹈覆辙。”
“小米能接住这波流量吗?我们既期待又怕受伤害”
其实,网友们的纠结,本质上是“对小米的期待太高”。一方面,大家认可小米“技术+体验+生态”的策略,觉得它确实摸透了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又怕它像某些新势力一样,“爆单一时爽,交付火葬场”。
有业内人士分析:“YU7的订单量已经证明,国产车在25万级纯电SUV市场完全能和Model Y掰手腕。但长期来看,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得看交付后的口碑——有没有用户愿意帮它‘种草’,有没有稳定的品控保障。”
而对于准车主们,网友@老司机支招 建议:“要是着急用车,不妨看看竞品有没有优惠;要是不着急,可以等等看小米产能爬坡后的价格政策,说不定会有‘提车礼包’补偿。当然,要是特别喜欢YU7的设计和配置,早点锁单锁定权益也是好的。”
从“3分钟20万订单”的狂欢,到“等一年提车”的焦虑,小米YU7的爆单背后,藏着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好车”的渴望,也藏着对新品牌产能、品控的担忧。正如网友@车圈老炮儿 说的:“小米用YU7证明了自己能造爆款,但能不能从‘爆款’变成‘长红’,才是真正的考验。”
你对小米YU7的定价和交付时间怎么看?是愿意等一年“捡漏”,还是转投其他竞品?评论区聊聊~
「每天两分钟,牙齿亮白又健康!小米电动牙刷,把专业护牙搬回家」
你有没有过这种烦恼?
早上急急忙忙刷牙,泡沫都没冲干净,牙龈还被硬毛刷得隐隐作痛:
晚上想认真刷,可手动牙刷力度不好控制,牙缝里的残渣总也清不干净:
想送家人礼物,挑来选去,实用又有面儿的健康好物太难找.…
别愁了!小米这把电动牙刷,把“专业护牙”变成了“傻式享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