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去年8月全国新能源车销量才刚刚突破150万台(估算,体感数据稍显模糊),但到了今年同期,这个数字已经快到240万了(样本少,不能太信),而其中纯电占比逐步提升,可能已超过60%。我有个朋友昨晚还在群里问,电车这么火,油车什么时候彻底走背字?我翻了翻车展的资料,发现很多合资品牌都在赶紧转变策略了。不过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国产车不是也在争夺中吗?光靠一两款爆款能撑多久?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东风日产的崛起其实挺巧,去年销量缩水了大概40%,原来还在垂死挣扎的感觉(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只要有个人气王就能扭转局面。8月份日产N7单月破万,一点都不容易,这让我想到,和它竞争的主力有哪几款?我模糊的体感觉,汉EV和几何A的表现还算不错,可它们价格、配置都不太一样,反正现实里,买车的,最在意的还是值不值。
你会不会觉得像这种高性价比的纯电车,谁也没想到国产品牌的崛起会使合资压力变得如此大?N7的技术细节我倒觉得没那么复杂——只不过把一辆日产经典的家庭车升级了点配置,配上新平台,续航也变得合理(估算续航差异因车型略有不同)。你有没有注意到,它的快充时间还挺快的?大概30分钟能充到80%,这个数字我猜差异不大(样本少),但感觉比之前日产那种慢充要靠谱。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张黑色N7停在阳光下,车身线条很流畅,灯光打上去像个没胆识的猎豹。其实我一直觉得,用猎豹比喻,对它那种灵动的感觉挺贴切,又不失运动感。你是不是也觉得,花那么多钱买车,实际使用中更在乎喂车的体验?此前我一个修理工朋友说:连充电桩都要找半天,挺烦。车子再好,没配套再高端,都得考虑到实际用起来的便捷性。
说到配置,起码L2辅助驾驶、座椅按摩、通风也不算少(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常搞笑想:这种车,够你用在快递或家庭出行就行,别搞那么复杂。其实我觉得,很多年轻家庭买这个,都是图个安心,毕竟,坐在大沙发似的座椅上,心情都变好了。除了这些,我还在想,新能源车的研发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像做吃的,原材料、供应链,就像厨师手里的原料,越新鲜,菜做得越一级棒。我知道,电池技术突破其实不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快,但你不能忽视,成本降低,续航提升,才是吸引买家的关键。
那天在展厅,销售在介绍N7时,说:这车就是为城市家庭量身定做的。我当时问:你们是不是觉得国产车太快,无缝追赶?他笑了:嗯,现在买家心里都在打算盘,谁便宜还不差气。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国产品牌硬拼的原因,不能总打价格战,配置、技术和服务要跟上。你会不会觉得,未来可能会出现质变,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不过说到这我又想,国产车那么便宜,能稳得住么?你敢信,制动系统、底盘、NVH这些细节都决定一辆车的命吗?
对了,我还在想,东风日产的这个转折点,是不是也得感谢他们避开了盲目追技术的陷阱?我见过一些品牌拼配置拼到天花板,但实际品质不一定跟得上。技术可以模仿,不能复制那份细心。你觉得呢?
讲到这里,我还在琢磨,买车最怕的就是套路。看着一堆配置,似乎都差不多,可实际上,谁的调教更用心,谁的体验更自然?像N7这次流行起来,靠的其实是两个字:安心。既然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有些车,价格差一两万,体验差别却那么大?是硬件还是真人调教‘用心?’
还记得我那个朋友买的国产车,表面上配置满满,但车子跑几百公里后,咔嚓一声,原来一块带有备用的感应器坏了。这不是技术差距,是心态问题。很多厂商现在其实一心扑在面子工程,真正把质感落到实处的少?我没细想过,但觉得用心的车子,总会有点别的秘密武器。
我相信,未来整个行业一定会变得更透明和人性化(这句话其实有点套路了),比如更智能的充电、升级的软件、更贴心的售后。那些在气场、品牌上拼命堆砌噱头的,可能渐渐被边缘化。想想,一个新兴品牌,凭借用户真实体验和性价比叠加,效率也许比打广告还重要。有人说,买车就是买个心情,这话我只藏一半。更像是买个安心,你同意么?
现在车都越来越像移动的家,有多少人会在车里度过比家里还多的时间?你笑了,或许是。下一次去充电站间隙,会不会突然觉得:这台车跑出烟火的那一瞬,才是最真实的感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