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L、唐L在深圳鸣锣开道,那阵仗,锣鼓喧天,恨不得把“尊荣”二字錾刻在车身上。价格一亮,起步价直逼20万,顶配剑指30万,这架势,明摆着要跟洋品牌掰手腕。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这年月,咱们真就亟需一辆“身价不菲”的电车吗?
平心而论,比亚迪这几年的蹿升势头,的确迅猛,技艺精进也是有目共睹。从DM-i这套混动系统,到刀片电池,再到眼下的1000V闪充,明眼人都能瞧见,它在卯足了劲儿甩掉“平价”的帽子。这回的汉L、唐L,在形制上也颇费心思,又是“凤翎尾灯”,又是“竹韵尾灯”,听着就颇具华夏底蕴。座舱也号称从紫禁城撷取灵感,恨不得把“国潮”二字绣在方向盘上。
可转念一想,所谓的“尊荣”,难道只是用技术和中华元素简单堆砌吗?
扪心自问,咱们掏钱买车,图个啥?有人图的是脸面,觉着开出去倍儿有面子;有人图的是实在,觉着空间够大、省油就行;还有人图的是前沿科技,孜孜以求最新的智驾体验。比亚迪这回是梭哈了,凡是能想到的都往里塞,1000V闪充、激光雷达、Orin X芯片…恨不得把压箱底的“黑科技”都倾囊而出。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玩意儿当真都是刚需吗?1000V闪充,在理想状态下,5分钟能续航400公里,但前提是,你得寻摸到支持这种充电功率的桩子。放眼当下,这种桩子还属于凤毛麟角,大多数时候,你还是得规规矩矩地排队“补电”。激光雷达和Orin X芯片,听着唬人,但实操体验又当何如?城市领航是否好使?自动泊车是否靠谱?这些都得画个问号。
更何况,如今的电车市场,卷到飞起。特斯拉挥刀降价,理想也祭出促销大旗,各路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头,都在跑马圈地。比亚迪想靠汉L、唐L攻占高端市场,面临的挑战可不容小觑。
有人说,比亚迪这是在搞“技术下放”,把高端技术普及到寻常百姓家。这话听着动听,但说穿了,这些技术真能让普罗大众都雨露均沾吗?抑或只是为了抬高身价,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多掏银子?
说白了,消费者买车,买的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参数,而是一种感官体验。这种体验涵盖了驾乘感受、乘坐舒适性、智能化程度,甚至还包括售后服务。比亚迪在技术上确有长进,但在这些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跋涉。
与坊间认知相悖,比亚迪的崛起,并非单单仰仗技术。它抓住了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窗口期,靠着质价比的优势,迅速攻城略地。但眼下,当它试图染指高端市场时,质价比不再是独步天下的法宝。
遥想那些老牌豪车,奔驰、宝马、奥迪,它们靠的绝非仅仅是技术,更是经年累月的品牌积淀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比亚迪想与它们分庭抗礼,就不能只倚仗配置的堆砌,更要着力提升品牌格调和服务水准。这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是以,汉L、唐L的上市,与其说是“技术下放”,不如说是比亚迪的一次孤注一掷。它想昭告天下,自己不仅仅是“国民品牌”,也能打造出高品质的产品。但这条路注定荆棘丛生,能否旗开得胜,还得看市场和消费者的脸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