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辆。
看到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我家楼下那条街一周经过的飞度数量?
可惜不是段子,它真的是2025年8月本田飞度在中国的销量——一个曾经一年能卖到十二九万台、被车迷叫成“国民神车”的名字,如今只剩下一行尴尬的数据,连画柱状图都像是在给病危通知单配插图。
这种落差让我想起一次看老牌歌手演出,他站在舞台边角唱着二十年前的金曲,灯光没打到他身上,下面还是有人跟着哼,但更多人正刷手机看隔壁那个用AI写歌的新偶像开直播。
这种失速,不是简单一句“时代变了”就能糊过去,更像是一部沉浮史:巅峰时巡演场场爆满,然后风格没换、观众口味早已跑到了另一个频道。
如果倒回去看它闪亮登场,那是2001年的日本,本田端出来第一代飞度,一举拿下年度车型大奖;第二年直接干翻丰田卡罗拉坐上销量冠军宝座。
当时这小盒子外形平淡,可藏了两把杀手锏:发动机好到让同行怀疑人生——耐用、省油,还动力够劲,“买发动机送车”不只是段子,而是真有用户这么说过;再加上空间设计堪比魔术师。
本田那套MM理念,让乘员空间最大化、机械空间最小化,于是你得到了一辆带魔术座椅和平整地板的小型轿车,可以塞进自行车甚至半套家具,对当年的年轻家庭来说就是移动仓库。
那时候不到十万块,你就能搞定合资品牌、省心耐造、大载物能力三件套,小型轿车市场热闹得跟菜市场早市一样。
但时间很会玩狠招,从2014年的180万辆,到2021年的43万辆,中国小型燃油轿车市场缩水七成,占比从38%掉到2%。
变化快得就像比赛还没吹终场哨,你已经被对方连灌三球。
消费升级先来了一波。
收入涨了,贷款购车普及后,“多花点钱换大一点、更舒服”的心理占据主导位置。
紧凑型轿车和SUV价格一步步压低,把原本属于小型燃油的位置抢走。
而且这些新来的竞争者不仅尺寸更大,还堆料配置,从智能驾驶辅助到全景天窗都有,让传统小型燃油显得寒酸又固执,就像穿着十年前款式外套去参加同学聚会——衣服质量没问题,就是没人夸你好看。
接下来电动车阵营补刀,而且更致命。
到了2024年,小型电动车在该细分市场占比高达89.4%,几乎等于宣判“小型燃油=边缘品”。
看看比亚迪海鸥,一台起售价不到八万的小电动,一年卖出45.36万辆,占近半壁江山;再算上五菱缤果,两者吃掉65%的份额。
这些纯电车型不仅价格亲民,更重要的是,在智能化、安全性以及使用成本方面全面碾压传统燃油。
“充一次跑一周”、“手机远程控制空调”、“OTA升级功能越用越多”,这些玩法让习惯于加95号汽油的人感受到跨时代差距。
有意思的是,现在买海鸥或缤果的新用户里,有不少过去正是飞度粉,他们发现自己无法拒绝触屏、大灯秀和APP控温带来的愉悦,就像突然尝到了冰美式里的焦糖味,再也喝不回黑咖啡。
偏偏本田一直没有给飞度安排电动版本,也没有哪怕一点智能化改造,只停留在“省油耐造”的舒适区里。
这就好比别人都开始直播带货,你还坚持印纸质宣传册,并骄傲地认为印刷质量很棒——结果大家已经搬去了另一个平台生活与消费。
我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觉得这派对不会持续太久,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次主题叫“新能源狂欢”,而且主持人宣布这是全年保留节目。
这样的退潮并非只有飞度遭遇,同样退出或濒临停产的还有马自达2、雪佛兰赛欧、丰田致炫、大众Polo等老朋友。
例如Polo,在2023年还能卖几千辆,今年8月只剩107辆,比某县城婚庆公司一年接的新娘数量还少。
这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谁没跟上节奏。
在如今以“电动为王”“智能至上”为核心逻辑的新世界,如果不能快速迭代,自然只能退场,无论你曾经多么经典、多么受欢迎,都挡不住数据冷冰冰地提醒你:你的黄金年代真的结束了。
其实产品并没有突然变差,是需求彻底重构。
一方面,我们进入信息极其透明且体验驱动购买决策的时代,新消费者愿意为科技感掏钱,却懒得研究CVT到底哪里顺滑;另一方面政策与基础设施双轮推动新能源普及,从限行豁免到补贴优惠,再密集布设充电桩,都直接削弱了传统燃油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存在理由。
所以即使今天还有人怀念“一箱油轻松破800公里”的幸福,也挡不住趋势洪流将选择推向新的方向。
如果说以前买飞度是一种理智投资,那么现在更多人成了一种情绪投资,他们投票给那些每天制造惊喜的软件更新,而不是坚守一种机械上的稳定感。
我总觉得,这是个关于错过列车的故事。
本田可能低估了这趟名叫“中国新能源革命”的班次速度,就像一些体育明星低估规则改变后的影响——C罗巅峰期靠爆发力横扫禁区,但如果忽然规定必须戴护膝才能踢,他可能也要重新学习如何跑位。
不适应新的节奏,不管技术储备有多少,都容易陷入被动。
而汽车行业恰巧正在经历类似的大换轨,那些曾经熟悉战术的人,要么调整打法,要么坐替补席盯着比分板发呆。
至于未来嘛,下一个传奇,很可能此刻正安静地停在隔壁充电站等绿灯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