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面上新能源车的热度,莫名就变得更像节日的爆竹声——一阵一阵的,不停有人说固态电池要来了,未来一片光明。我开车的朋友提过:等固态车出来,我是不是就亏大了?说得我心里也在打鼓。这次行业的消息确实密集:国轩、长安、宁德时代……都在放大招。能量密度从原本的180-220Wh/kg,蹭蹭跑到300甚至500Wh/kg,续航能蹲到千公里,甚至车载冰箱都不用怕断电。这种飞跃,看似让大家觉得哇,未来车都可以变成移动的冰箱似的,但真的像说的那么简单?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去年拍的那台车,车门边里层的塑料条,简实、平凡得很。没有人跟我说:你的车未来会被固态取代。可我觉得,电子零件就像家里的厨具,升级换代要考虑用料成本、生产工艺,甚至维修配件的配套。这一切都没有让前几年的芯片、屏幕升级那样快。(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确实有个疑问:固态电池到底能用多久?我身边的修理工说:都等着换新技术,要相信电池的寿命,跟手机一样,看起来用几年还行,但其实中间坑多。
对比同价位的车,液态电池的表现其实挺实实在在的,至少我身边的车型,续航就那样:一路跑下来,7百公里都极限了。固态电池的折腾,似乎把续航推到千公里,但说实话,日常用车没必要单纯追这个指标。车载用电器的强度,像冰箱、空调,都在跑负荷;我怀疑未来固态电池的能耗会不会变得更高点儿。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一个根本问题:固态电池的成本,谁能保证降得下来?我查了资料——大约5700元每千瓦时(估算/体感),听着高得吓人。别说一辆百千瓦的车,就算我们预算有限,一辆40万的中级车,电池成本都已经占了快一半。你试试看,要是成本还能降低一半,价值才能突飞猛进,否则,价格泡泡只是噼啪作响。我还想到一个猜测,不一定准:未来固态电池可能在某个细分市场适用,像是豪华车或者公共交通,但普通人家,可能还要等十年。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所有科技都被快消费带跑了?我旁边有个销售说:现在卖车,客户最关心的还是续航和安全。固态啥的,等成熟了再说。我心里暗笑,反正,腾出一两年再考虑换车,也不算晚。固态技术的确未来值得期待,但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看,还没有无敌的资格。你有没有想过,类似手机从LCD到OLED的发展,导致的换机潮,最终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汽车也是。实现技术跃迁的过程,像你我开车一样,稳扎稳打。
我猜测:很多消费者盯着未来,其实对现阶段用车需求的满足才是硬道理。好多车主抱怨二手亏了,但这其实和用车成本、维修便利性关系更大。(其实我觉得,二手车的折旧率与新技术到底有多大关系,是个迷。)你会不会认为,未来的固态电池就像那时的氢燃料车?还困难重重,但总会有点水花。
我还在想,假设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固态电池替代液态电池的那天,会不会就意味着所有旧车都得下岗?还是说,旧技术的车还能用几年,像旧机型、旧标准一样,留一部分空间?毕竟,市场不全是新鲜血液——我记得汽车市场就怕技术革命快速推翻你现有的投入。
说到细节,车门附近那个塑料卡条,可能未来会被固态电池取代成什么样?想象一下,移动的电池仓,隐形在车身里。那样复杂的材料,维修会不会变得更难?还是说,未来修复更模组化,像拼乐高?(这段想象有点天马行空,我知道。)
总结一句:固态电池,技术革命的下一站,但目前的主流液态锂电池,还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用车需求。你还记得那次跟朋友说,我这车还能跑个三五年?心里那根弦还在,就算未来普及了,也未必意味着你必须马上换车。这样想,谁也无法预料未来到底会怎样,但我觉得,理性点看待这些技术跳跃,比盲目追新要靠谱多。
你们会不会觉得,日常用车的快与慢,就像吃饭一样,有应景的节奏?而不只是盯着未来堆出来的那一堆数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