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固态电池买车?别傻了!厂商的明年,其实是空头支票

各位车友,最近关于固态电池的讨论热度不减,不少朋友咨询我,是否该持币观望,等它普及之后再入手电动车。

为此,我特地去各大汽车论坛转了转,发现大家普遍认为“得固态电池者得天下”,“明年要是出了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必须冲!”

但说句实在的,这“明年”二字,听着总让人觉得不踏实。

等固态电池买车?别傻了!厂商的明年,其实是空头支票-有驾

厂商嘴里的“明年”,会不会跟咱们小时候答应的“下次一定”,最终沦为空头支票?

咱们先来剖析一下,固态电池凭什么如此受追捧?

简言之,目前电动车所用的液态锂电池,内部的液态电解质如同一个潜在的火源,稍有不慎的碰撞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而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从根源上提升了安全性。

这好比将家中的燃气灶更换为电磁炉,安全系数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更有甚者,厂家还宣称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将成倍提升,续航里程也将水涨船高,听得人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拥有一辆。

这就像账户里的余额突然翻番,走路都带风。

因此,大家才会如此翘首以盼,期待固态电池电动车横空出世,彻底终结里程焦虑与安全隐患。

然而,现实并非总能如人所愿。

固态电池的研发之路,可谓荆棘丛生,技术瓶颈层出不穷。

等固态电池买车?别傻了!厂商的明年,其实是空头支票-有驾

以材料为例,聚合物材料需加热至六十摄氏度方能正常运作,能量损耗颇为可观。

氧化物材料的接触面又过小,导电性能欠佳,犹如家中水管淤塞,用水体验大打折扣。

硫化物材料的导电性虽好,但遇水易爆的特性,又让安全性蒙上阴影,且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

汽车巨头丰田,潜心研发固态电池二十载,曾信誓旦旦地宣称将在2020年实现量产,最终却未能如愿。

如今,量产时间表已被推迟至2030年。

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高管也公开表示,固态电池最快也要到2030年才能实现大规模量产,且价格需降至与现有电池接近的水平。

比亚迪、三星等行业翘楚也在积极攻关固态电池技术,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固态材料间的接触不够紧密,充电时易产生热量,犹如家中插座接触不良,电器使用时火花四溅,令人胆战心惊。

因此,固态电池更像空中楼阁,虽美好却遥不可及。

部分消费者心急如焚,甚至想立即更换固态电池车型。

也有人认为,不如抓住当下,享受现有技术带来的便利,毕竟世事难料。

等固态电池买车?别傻了!厂商的明年,其实是空头支票-有驾

再者,现有的三元锂电池也并非一无是处。

正常行驶五年,电池损耗通常在15%以内,且厂家还提供八年质保服务。

这就像购买了一部手机,使用五年后电池容量略有下降,但仍可正常使用,且厂家提供售后保障,让人安心。

此外,快速充电技术已能实现半小时充电80%,利用这段时间,刷刷短视频,续航焦虑也就不那么严重了。

回想过去,驾驶燃油车加油同样需要排队,耗费时间,如今充电也相差无几。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持续走低,促销力度甚至超过购物节。

去年售价二十万的车型,现在只需十五万即可入手,节省的资金可用于多次加油。

虽然补贴有所减少,但充电站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曾经“寻桩难于上青天”,现在充电桩比共享单车还多,极大地方便了电动车主。

比亚迪新推出的刀片电池,顺利通过了火烧测试,具备不起火、不爆炸的优点,安全性值得称赞。

广汽埃安也计划推出一款充电十分钟即可续航四百公里的电动车,充电效率十分惊人。

等固态电池买车?别傻了!厂商的明年,其实是空头支票-有驾

这些技术也许不如固态电池那般耀眼,但也足以满足日常代步需求。

故而,各位朋友,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固态电池,无异于“画饼充饥”,看似美好,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厂商屡屡承诺“明年量产”,却又屡屡延期,原因在于材料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单以硫化物产线为例,需要使用特殊的生产车间,每条产线的额外投入高达两亿,这笔资金足够购买数辆顶级豪车。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车主因为执着于等待固态电池而错失了购车补贴,懊悔不已。

也有人抱怨,现在汽车降价太快,早买就意味着资产贬值。

这真是令人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购车亦是如此。

与其一味追求更完美的未来,不如珍惜眼前的选择,享受当下。

或许明年仍需继续等待,但现在购入电动车也未必是错误的选择。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几年后或许又将涌现出更加先进的技术。

与其将希望寄托于遥远的未来,不如把握当下,尽情享受驾驶乐趣。

正如《论语·里仁》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选车这件事上,我们既要关注前沿技术,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