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数字经济将如何发展?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王柏匀 编辑 | 蒋诗舟

未来数字经济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十年后,数字经济将如何发展?-有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认为,十年后,数字经济会渗透一切。但在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看来,未来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6月28日,在《财经》总编辑王波明主持的“《财经》电视辩论会——数字中国新蓝图”上,多位来自学术、咨询、制造、科技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就“什么是数字经济”“十年后数字经济将如何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这场讨论的背景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迭代,数字经济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1.5%。

这次《财经》电视辩论会是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即“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7日在天津开幕。

“数字经济会渗透一切”

“十年后,数字经济会渗透一切。”朱民认为,ChatGPT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数字经济的理解,改变了消费者,改变了电商等平台的服务。

朱民判断,App取代一切的时代正在到来。对ToC服务而言,在ChatGPT 上做的生态,用API插件助力各种 ToC 服务,世界就完全变了,它可逐渐熟悉用户个人偏好,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对制造业而言,大模型可以演变成一个现实管控者,把所有东西管起来,并不断优化和迭代。由此,制造业的数字化就开始实现了,生产和营销、供应链管理、产品更新等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朱民还在现场分享了OpenAI CEO Altman的观点:对个人而言,大概在10年后,个人ChatGPT或将普及,知识、信息、决策过程都将由机器帮助解决,人成为机器管理者。

“数字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重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显然,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数字化是手段,不是目的。”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余锋表示,第一,数字化一定是要给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带来效益,这个效益可以是经济效益,也可以是环保效益或安全效益,因为现在数字化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以前很难解决的安全隐患并提早报警。第二,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企业比较希望看到一种现象,即市场需求一直在变化,怎么能够把变化的市场的需求转化成销售预测,而后转化成生产订单,并根据订单把设备、原材料都整合在一起并生产产品,然后发送到客户手里面。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承尧以其所处行业举例,“现在我们给整个矿山做智能化,未来要将电厂、港口、铁路、煤仓全部联系起来。电厂煤炭储备如果少于10 天,就智能通知港口,港口智能通知铁路,智能通知采面,通知煤仓直接开采,整个链条在开采数量、效率等层面达到平衡。”

“未来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然而,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某些领域仍会面临阻力。

“未来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朱虹表示:“从我们过去几年的调研来看,很多中国企业还是做了一些局部性的数字化尝试,以短期目标为主要衡量标准,应该说不错的。但是未来十年,我们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很多的挑战,大家有没有勇气坚持做数字化转型?它的结果可能不能够短期显现,你愿不愿意投入,就像ChatGPT,整个的算力发展,大语言模型的开发,数据的完整,质量的提升,它是需要时间的。”

朱虹介绍,“中国企业和全球企业来比,局部数字化转型做得不错,但整体拉通的程度相对较低。我们调研中约七成的全球企业现在所做的数字化转型都是拉通型的,就是要研产供销拉在一起,人财物拉在一起,要从生产、数据、运营和技术各个层面全方位拉通,建立起一个全视角和全局性思维。”

朱虹建议,企业还是要做体系化的数字化推进。

光之树科技创始人张佳辰认为,未来有三种类别的创新会全面、立体推动整个数字经济,带来变革。第一类是对于数字经济1.0的既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重塑。过去的数字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科技界正在基础设施的层面进行重新的修补跟思考。例如,在互联网 2.0 当中没有考虑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在智能制造中没有考虑能源持续性问题。第二类是对既有任务的大幅度效率提升,包括大语言模型和自动驾驶。第三类是能带来将过去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探索型新技术,如长寿科技等。

2023年2月出台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并提出“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