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要造车了,哦不对,是“联合推出”一款车。广汽、宁德时代,再加一个京东。
一个卖货的,一个造壳子的,一个倒腾电池的,凑在一起说要搞个“国民好车”。
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海底捞、富士康和中石化联手,说要推出一款“国民火锅底料”,主打一个赛博朋克养生,突出一个八竿子打不着。
讲真,每当我看到“国民”这两个字,我的DNA就开始乱动。这词儿已经被用烂了,从国民床单到国民老公,现在轮到国民汽车。什么叫国民?就是便宜大碗,就是闭着眼买不出错,就是坏了不心疼。但你瞅瞅这三家的配置,广汽的工厂,宁德时代的电池,京东的渠道。这仨,哪个像是来做慈善的?
这根本就不是造车,这是一场行为艺术。一场关于“我们仨怎么才能在这个掀桌子的时代活下去”的行为艺术。
你以为他们在造车?不,他们在“修仙”。
广汽在渡劫。传统车企的销量焦虑,就像中年人的发际线,每天早上起来都心惊胆战。眼看着新势力一个个跟吃了仙丹一样嗷嗷叫,什么冰箱彩电大沙发,什么自动驾驶满街跑,广汽心里能不慌吗?它需要一个新的故事,一个新的“道场”来吸引信徒。
宁德时代也在渡劫。它的“巧克力换电”搞了这么久,声势浩大,但始终差点意思。电池技术再牛,没人用也是白搭。它就像一个手握屠龙之技的绝世高手,结果满世界都是鸡,根本没龙给你屠。它急需一个标杆,一个样板间,一个能把它的换电标准发扬光大的“大弟子”。
京东呢?京东最逗。它压根就不是来渡劫的,它是来卖修仙秘籍的。刘强东当年10秒钟投蔚来,那是何等的气魄。但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的流量见顶了,卖手机卖家电已经卷成了压缩饼干。汽车,这个客单价最高、产业链最长、故事最多的消费品,是它们最后的星辰大海。
所以你看,这三家凑在一起,压根就不是“我们来做个好产品吧”,而是“大哥,我快不行了,拉兄弟一把”。
这不就是瞎搞吗?!
是,但又不是。在现在的车圈,按部就班才是最大的瞎搞。
整个市场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的吃鸡大赛。所有人都在决赛圈里,毒圈还在不断缩小。这时候你跟我讲商业逻辑?讲稳扎稳打?
最好的商业逻辑就是没有逻辑。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谁也别吃了,一起在废墟上抢面包渣。
小米是怎么干的?直接把价格打到地板上,把配置堆到天花板上,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蔚来的乐道是怎么干的?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走的时候还顺便把老板的假牙给顺走了。
在这种环境下,广汽、宁德、京东这种“三体人”式的合作,反而成了最合理的选择。它们试图把各自的优势,拧成一个别人无法模仿的“缝合怪”。广汽出“肉身”,宁德时代出“金丹”,京东出“神识”,连接万千用户。

它们在赌,赌这个市场足够疯,疯到可以接受一个卖货平台主导的汽车。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像个算命的,拿着三家公司的八字硬凑姻缘。但你别说,这姻缘还真有点意思。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最烦的就是买东西的复杂流程。讲真,我最近在琢磨给我的车换个脚垫,打开淘宝京东一看,头都大了。各种材质、各种版型、各种吹得天花乱坠的黑科技。买个车就更别提了,4S店的套路,金融方案的陷阱,保险的猫腻,比道诡异仙里的局还难破。

京东想干嘛?它想把买车,变成像在京东超市买一箱可乐一样简单。一键下单,送货上门,甚至连保险、贴膜、脚垫、行车记录仪这些“压缩毛巾”都给你泡好,打包送来。
这对懒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但反过来想,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囚笼”。当你习惯了这种“买车即配齐”的一站式服务,你就被套牢了。你的保养、你的维修、你的换电,甚至你下一次换车,都会被锁定在京东这个生态里。它不是在卖车,它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的会员卡,而且是终身制的。就问你怕不怕?
至于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这是整个故事里最玄学,也最关键的一环。
我们一直有个误区,觉得技术的成败在于技术本身。错了。决定技术成败的,永远是混乱的现实。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什么算法、激光雷达,在朴素的人情世故面前,一文不值。
换电也一样。它的敌人不是充电桩,而是人性。是中国人对“拥有权”的执念。这块电池是不是我的?上一个用它的人有没有暴力驾驶?换给我一块衰减严重的怎么办?这些问题,比技术参数复杂一百倍。
所以宁德时代拉上京东,是非常聪明的一步。它需要京东庞大的用户数据和所谓的“用户洞察”,去给换电这件事进行“心理按摩”。它需要告诉用户:别怕,我们有大数据,我们有京东背书,我们保证你换到的每一块“巧克力”,都和德芙一样丝滑。

这本质上是一种品牌玄学。就像有人就是会买奔驰,哪怕它漏油,哪怕它内饰异响。为什么?因为那个三叉星辉标,就是一个金钟罩铁布衫,能提供强大的精神防护。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他会觉得你在质疑他的信仰。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这台所谓的“国民好车”最后能不能成?
谁在乎呢。
重点是这个故事够不够魔幻,够不够让同行心态爆炸。这三家巨头,用一种近乎“发疯”的方式,强行把一个卖货的逻辑,嫁接到一个重工业产品上。它们试图用一个“赛博华容道”式的解决方案,去解决一个物理世界的难题。
成了,是新物种,是车圈的三体人,直接降维打击。
不成,也是一场绚烂的烟花,炸得所有人都一脸懵逼,然后默默地想:“坏了菜了,原来还能这么玩儿?”
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怎么都不亏。
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三个和尚抬水喝,总比一个和尚念经有意思。
加大,加大,必须加大。让这把火烧得再旺一点。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