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真是让人感觉汽车行业进入了全新赛道。海口国际会展中心挤满了各种大佬,政要、行业专家、技术狂热分子齐聚一堂,讨论的全是智能移动、绿色生态这种听着很炫酷但其实离咱们日常也越来越近的事儿。
刚踏进会场,就听旁边一位做动力电池的老朋友跟我说,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都破了1280万辆,渗透率超过40%。他叹了口气:这数字听起来很美,可背后的供应链压力别提多大了,尤其是电池原材料,抢到就赚到。的确,这产销涨得快,芯片、电池、原材料供应链的博弈也更激烈。讲真,新能源车的供应链,让我想起小时候捕鱼,经常得跟队友抢鱼群,谁先捞到资源谁就占先机,实战就是这样残酷。
我得修正一下,前面听到的那40%渗透率其实更像是大城市、热点区域的体现,全国平均可能没那么高。毕竟,像海南这种特区,政策优势直接让新能源车渗透率超标成风。刚才翻了下笔记,海南去年新能源车市占率竟然突破50%,真心羡慕当地销售小哥,每天就是推广电动车,不用煽动氛围,大家乐意买。
还能说说泰国那边?东盟市场电动车增长差不多50%,挺让人惊讶。朋友在泰国做进口车的,他之前跟我聊,比亚迪在那儿铺路很猛,80%的纯电车销量都是中国品牌。泰国政府搞的30/30政策乍一听有点像口号,但看背后推充电基础设施,免税政策,倒是让这市场动起来了。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种政策刺激,真的能让泰国市场快速向电动化转型吗?
这次大会上,黑科技堆得满满当当。华为的兆瓦充电技术,听说双枪能输出2400A电流,电动重卡充电速度大大提升。现场有工程师私下跟我透露,这技术虽好,但实际推广时接头兼容性很容易出问题,就像买回家一堆插头,却找不到合适插座,折磨死人。另外广汽用非晶碳纤维做电驱动,功率密度超过17.29千瓦/公斤,纯技术玩家必读,但拿到用户角度讲,这差不多节省4%的能耗,听着似乎不多,可放大到100万辆车,那是实打实的燃油和排放减少。
这让我想起去年和蔚来工程师闲聊,他们对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赞不绝口。飞跃功能我刚开始听着觉得无聊,后来想到,如果真能原地起跳,那堵车时多方便啊——这得先解决安全问题。对了,蔚来的AI整车操作系统采用1+4+N架构,不少业内人士私下猜测,N里的中间件其实是未来智能汽车的秘密武器,虽然这个没细想过但挺有意思。
这整车智能化过程,差不多像是做一道复杂的菜品,主厨得先做好底料(核心自研技术),还得和多个厨师(供应链合作伙伴)协调配合,才能出一盘好菜。主机厂搞自研和生态合作的平衡,也是圈里常探讨的话题。之前我挺赞同多自研能带来核心竞争力,但是听了沈峰谈核心自研+深度协同的说法后,觉得这事儿没必要搞得太极端,也就是说:该自己拿的拳头必须硬,其他可以让供应链伙伴一起打。
芒刺在背的安全问题更是绕不过去。现场张亚勤提出,用生成式AI去补真实数据漏洞,听着够科幻,但如果通过Real to Sim的方法,真的帮汽车AI训练突破了长尾场景瓶颈,那以后无人驾驶就离普及又近了一步。陈黎明强调安全是1,其他是0,讲得很干脆。其实我有点感慨,安全这块,厂商投资是必须的,可用户层面反而不太懂,骂声一堆,到头来不知道真正问题在哪里,你怎么看?
既然提到数据和芯片,不得不说英飞凌和黑芝麻智能的新芯片战况。28纳米毫米波雷达芯片能降30%系统成本,这背后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产线规模和成本管控的激烈较量。芯片这块,我大致算过,一款高端汽车的算力芯片,单片制造成本能占到整车成本的1/10以上,虽然这个数字样本少但还挺靠谱。真搞不好,这芯片贵了,车也卖不过竞争对手。
聊着聊着,突然想到一件小事。去年夏天和一位华为智能汽车BU的工程师夜聊,他告诉我ADS4辅助驾驶累计辅助里程超过50亿公里,避免近300万次碰撞。这数据背后,是无数算法、传感器不断挣扎的结果。那时他说:用户不光看数字,更看感受,辅助驾驶得做到‘好用’才成。我觉得,这和用户心理正好呼应,我们是不是总用技术领先吹牛,却没真正理解用户在意啥?
回到企业层面,能感受到中国车企已经从跟跑跃向共跑甚至领跑。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占37%市场份额,那不光是产能释放,更是本地化供应链和渠道的深耕。不同于国外车企单纯靠技术输出,更多是在玩本土创新+全球协同的双拳,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会不会是未来全球车企竞争的关键词?
提到技术趋势,我有个疑惑没弄明白。量子关联成像和车载高带宽光通信这俩技术听着挺高大上,能在未来3-5年落地吗?还是更多是概念炒作?这个我还需要再观察,毕竟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往往隔着一堵难啃的墙。
最后说说生态融合。汽车未来不再只是车,而是智慧城市的关键节点,既是数据节点也是能源节点。在我了解的几个城市中,车路协同项目已试点数百辆,效果喜忧参半。很多人担心,这个车-能-路-云轮子转得快不快,关键还是看运营成本和稳定性。毕竟技术再先进,也得和城市管理者、运营商、车主三方利益达成平衡。你觉得,最终车企能不能扛住这三权分立的压力,打造真正的智慧出行环境?
讲真,海口这场会,虽然充满了未来感,也揭示了不少行业硬骨头,但背后其实是许多个体的故事和数不清的博弈。不知道下一个十年,新能源车会不会像过去手机产业那样,经历一次彻底重塑?这一点,我倒挺期待……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