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岚图知音辅助驾驶高速成功避险,车主致谢岚图与华为

《高速千钧一发:岚图知音靠华为大脑当场救人,车主当街道谢》

那天高速上发生的一幕像电影片段,画面急转直下。

车流平稳向前,一辆岚图知音正在匀速行驶,突然左侧车道冒出一个人影,手里还推着一辆婴儿车。

全新岚图知音辅助驾驶高速成功避险,车主致谢岚图与华为-有驾

驾驶舱里的人要不是机器早一步反应,场面很可能就是另一番结局。

车主下车后当众说出那句让人直起鸡皮疙瘩的话:“感谢岚图、华为救我一命”,短短几个字把整个事件的分量拉到最大。

围观的人纷纷掏出手机,视频在网上迅速扩散,大家开始讨论这台车到底靠什么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回放那段视频,能看到关键细节。

车辆并没有急刹猛打方向盘,而是像提前预判一样开始减速并微微偏移车身,给旁边留出足够空间。

前方行人出现得突然,场面一度非常危险,路上的其他车也被惊了一下。

车主后来在镜头前看起来还没缓过神来,嘴里一直念叨那句感谢。

官方尚在核实具体情况,交管部门会有后续通报,眼下能做的就是先把这段视频当成一次实战课来研究。

这台车的表现不是偶然。

岚图知音这一代车型深度引入了华为的ADS4系统,整车配备了29颗探测器,其中就包括一枚192线激光雷达。

通俗点说,这相当于给车安了一个超级“眼睛”,能在更远、更细的距离把前方物体勾出来。

系统背后还有个庞大的“云脑”,构架名称叫做WEWA,云端算力被标注为45EFLOPS,训练过的数据超过10亿公里,训练量相当惊人。

全新岚图知音辅助驾驶高速成功避险,车主致谢岚图与华为-有驾

把这些硬件和数据放在一起,车辆在复杂场景面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不会像半盲人那样仓促应对。

不用拿太技术的词来吓人,简单说就是“看得更清楚,算得更快,踩得更稳”。

当时系统判断为前方存在移动目标后,立即触发了紧急避让策略。

车辆先是稳稳减速,随后借助稳定的底盘把方向做了细微调整,整个过程没有大幅摇晃,让车内乘员保持了平衡。

有人会问,机器能做到这一切,那人驾驶的时候在忙啥?

车主当时其实也在观察路况,但并未来得及在瞬间做出最安全的选择,幸好机器先行一步,救了全车人。

不少在场的路人和网友留言带着惊讶和好奇,很多评论里带着两句乡土话,一看就是路人真心话。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开车像有个“聪明过头”的副驾,宁可让机器多出手也比慌里慌张好。

也有关注安全的声音提醒,技术再牛也不能替代行人的自觉和路面秩序。

有位热心网友写道,科技是工具,文明是底线,两者一起才能把事故概率压到最低。

技术背后的硬件是关键,软件算法则决定应对方式。

ADS4在城市和高速场景都有专门的处理模块,像NOA领航那类功能能在长距离巡航时照顾到车道维护和车间距控制。

全新岚图知音辅助驾驶高速成功避险,车主致谢岚图与华为-有驾

施工路段和多变路况对系统考验很大,实际测评里这套系统在变道决策上表现不错,能权衡安全与流畅,让车辆既不鲁莽又不拖泥带水。

把这些性能加到一辆车上,日常行驶体验上会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在高速这种速度变量大的场景里,更能体现差别。

别忘了车架和悬挂也参加了这场“救援”。

这款车采用了EDC可调节阻尼系统,配合LFC电驱,遇到紧急避让时能保持车身稳定,减少侧倾和颠簸。

要是没有这样一盆稳当的底子,即便决策再快,车辆执行时也可能因为摆动而丢掉先机。

车内配置方面,乾崑版配有最新一代的鸿蒙座舱,取名HarmonySpace5,界面交互更顺手,语音和触控反应也更灵敏,驾驶人与系统之间的配合因此更加顺畅。

行业层面上,看见这类事件被放大传播有两面意义。

正面是技术在真实场景中展现出的救生价值,能让更多消费者对主动安全有直观认知;负面是监管和普及问题仍在,如何让更多车辆搭载有效系统并确保系统在各地条件下都发挥作用,仍需要时间和规则的完善。

华为今年9月开始大规模推送ADS4算是迈出一大步,让更多车型有机会享受到这种能力。

不过路很长,想把技术从少数高端车型普及到大多数车辆,需要产业链配合,也需要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升级。

社交网络里的反应显示,民众对自动化护驾既有期待又有担忧。

有人把这次事件当作自动驾驶能“顶上去”的证据,纷纷鼓励把类似系统装进更多车里。

全新岚图知音辅助驾驶高速成功避险,车主致谢岚图与华为-有驾

有人则质疑在极端或罕见状况下系统的鲁棒性,强调仍需人工备份。

论坛和短视频平台上,有博主把视频剪成慢动作,一帧帧讲解系统触发点,评论区里不少人讨论起激光雷达的长处和缺点,数字“192线”成了热词。

车主在接受镜头采访时语气有点颤抖,反复强调那句感谢。

围观者用方言打趣说,这年头买车还得买个“能冲上去挡一挡”的智能副手,听着让人哭笑不得。

记者问到后续处理,车主建议大家关注交管部门的正式通告,同时提醒驾驶人别把科技当成全能保险,人下车走路还是要小心,别随便走高速边缘区域。

这一事件也给汽车爱好者提供了讨论素材。

有人把这起避险和以往几起自动辅助系统成功避撞的案例放在一起做了横向对比,试图找出共同点:高密度传感、强算力支持、持续训练的数据积累,再加上稳定的底盘调教,三者缺一不可。

业内评论认为,未来几年这种组合会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中低端市场则需要成本和性能间找到更好平衡。

回头看那条在网络上热传的视频,能感受到紧张时刻里的人心浮动。

镜头外的声音有哭有笑,更多是对未知劫后余生的感慨。

技术给出了一个安全出口,公众看到了希望,监管者和厂商要做的工作也被摆上了台面。

最后再次把注意力拉回开头提出的问题:当生活里越来越多的“聪明机器”参与我们的日常,人在路上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与之和平相处?

这不只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习惯和法律规则要共同回答的课题。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说说,遇到类似情形你会放心交给机器处理,还是宁愿手动接管?

你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未来路上的那一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