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R V23S:这台一米八方盒子浙赛最快量产车,跑出1.50.889的成绩,是否意味着普通车主也能通过底盘优化提升性能成为赛道新秀

iCAR V23S:这台一米八方盒子浙赛最快量产车,跑出1.50.889的成绩,是否意味着普通车主也能通过底盘优化提升性能成为赛道新秀

有点夸张,一台一米八的方盒子,浙江赛车场跑出了1.50.889的成绩。什么概念,对比下之前的榜单,得到两个头衔,25万以内浙赛最速量产车,浙赛最速方盒子车!蹲一波V23S底盘优化方案,咱们老车主,是不是也能跟一跟?

我当时还记得修车厂师傅说:你这车都快变身跑车了?我一听就乐了,心想这么点优化还能跑快?我还真有点兴趣。心里也有个疑问:到底能不能靠简单调调就追得上这些专业改装车?

iCAR V23S:这台一米八方盒子浙赛最快量产车,跑出1.50.889的成绩,是否意味着普通车主也能通过底盘优化提升性能成为赛道新秀-有驾

咱们先说个微动作——我在赛车场旁边看着V23S,激动得手都微微颤抖。那车跑过弯时,底盘的反馈特别直接,而且轮胎抓地力即使是普通的陪练用胎,也比我平时街上溜车时稳多了。有人说:你看那轮胎压力,还调得挺讲究的。我心里想:这东西,要不是专业调胎师给的建议,我自己就随便调,差远了。

具体数据怎么说?我体感:这车极限下,弯道转速估算在50-55公里/小时左右(样本少,不一定准),比去年我在同场看到的同价位竞品,要快一至两秒。这个底盘调教的魔法,其实更多是关于悬挂调节、弹簧硬度、以及转向的轻快感。调校这些,供应链上的零部件成本其实也不高,主要是调校手段与经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底盘调节之前后悬挂的缝隙,明显比原厂更紧了点。对比另个车——同样是25万出头的紧凑型,但底盘调得没有那么到位,反应明显不同。很多朋友会觉得:调个悬挂要花大价钱,实际上不一定。其实调节的空间很大,就像你调座椅那个螺丝一样,调得好,车子就跑得准。

这让我想问:是不是每个普通车主都可以慢慢试着调调?调整避震的减震硬度,或是润滑一些关键点?说到这我就卡壳了,毕竟,不是每人都懂得这些微调的秘诀。

再说个生活例子吧,就像家里的水龙头,有人调得水流特别顺,按下去又不漏;有人调得一踩就跑得飞快,有点像把弹簧换得更硬,不然怎么说?其实底盘调教也是,学会了点技巧,不一定花大钱。

iCAR V23S:这台一米八方盒子浙赛最快量产车,跑出1.50.889的成绩,是否意味着普通车主也能通过底盘优化提升性能成为赛道新秀-有驾

我也还偷偷猜测:这次V23S跑出这么快成绩,是不是底盘上用了点新材料?我没细想过,但觉得也可能,毕竟,追求轻量化和硬度的平衡,是赛车调整中常见的策略。这个猜测没怎么验证,只是脑内一闪而过。

上手也不难。用我之前的认识,调车的关键在于——平衡、平衡、再平衡。轮胎支撑无死角,悬挂调节得合乎逻辑,车辆在弯中不拖泥带水,就会感觉非常自由。不过我得说,太多细节是靠经验的堆叠,普通人想一蹴而就,基本没门。

说到普通人,我问你:你会花钱玩这些调教吗?我认识个朋友,总调车轮压力,说是让车跑得更灵活。但调压力太极端,反而容易失控——就像血压调得过低,血流顺畅,但也可能晕倒。

好了,我得承认,底盘调得再漂亮,也未必每次都能保持最佳状态。几天前,路试那天,突然刮风,轮胎的抓地力立即受影响。咱们不能用一句话打死这个事,但可以说:调校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维护和实际驾驶惯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试想,普通车主每天里程数少,问:调个底盘,能跑得更快吗?我自己琢磨,其实未必。更实际的问题是:这样的小改动,难不难坚持?每天调调调,防止跑偏,才是硬考验。

iCAR V23S:这台一米八方盒子浙赛最快量产车,跑出1.50.889的成绩,是否意味着普通车主也能通过底盘优化提升性能成为赛道新秀-有驾

我们不妨假设:如果真要追这速度,价格可能也得上万,甚至更高。你信不信?我估算:调个悬挂调校,配件加工,人工费加起来,可能就和买辆入门跑车差不多。反正我也没钱养一台专门改装的车,心里就琢磨:普通消费者,做到阳春白雪的调校,是不是太奢望了?

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到底哪个调节最关键?其实就是弯道的平衡点。

也就是说,底盘优化,靠的不是一刀切,而是因车定制。你问我:普通车主自己能不能掌握?我猜——如果有耐心、懂点油门刹车技巧,可能比想象的更容易入门。

更别说,市面上也有不少改装套餐,其实就是帮你加点调节器、调节软件。这也是底盘优化的一种门路。在我看来,这相当于给车穿上了更合身的衣服。]

iCAR V23S:这台一米八方盒子浙赛最快量产车,跑出1.50.889的成绩,是否意味着普通车主也能通过底盘优化提升性能成为赛道新秀-有驾

一车在赛道的那一瞬间,只是一部分,续航里程、油耗、维修,才是真正考虑的问题。有滴滴司机跟我说:我这车,跑长途,油耗低点,心里才踏实。估算一下,百公里油耗大概在6-8升(样本有限),油钱和维护都得加入算账。

但,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觉得,赛道跑得快,跟日常用车的快感是同一种感觉吗?我自己没想明白,或者说,有点打假:高性能调校只适合特定场合,但日常用车得讲稳,否则出事也赔不上场。

对,底盘调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像我这普通用户,调错了还得找人修。这点让我犹豫:到底是不是值得折腾?

更正——没那么多技能也不用太拼。只要会点心算,懂轮胎的热衷,偶尔调调悬挂,试试不同的轮胎压力,慢慢摸索,或许也能有点赛道感。

这次写的真有点啰嗦,但我相信,细节才是真实的票据。你的车,有没有哪个螺丝是你还没动弹,但心里觉得应该试一试的?

iCAR V23S:这台一米八方盒子浙赛最快量产车,跑出1.50.889的成绩,是否意味着普通车主也能通过底盘优化提升性能成为赛道新秀-有驾

也许,下一次去赛车场看比赛,我能问问车手:你们自定义调底盘,最看重哪个环节?听着也许不专业,但其实都是心跳在驱动,没那么复杂。

而我呢,心里其实还在盘算:下一次,不妨自己试着调调避震,有没有可能,找到那一秒的平衡点?一块糯米团的松紧自有门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