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败走中国背后:日系车为何集体遭遇滑铁卢?

1985年,三菱Lancer轿车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广东,成为沿海先富阶层的身份象征;2024年,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三菱长沙工厂。四十年间,这个曾为中国车企提供30%发动机的日系巨头,为何连生产线都沦为"废铁价"?

三菱败走中国背后:日系车为何集体遭遇滑铁卢?-有驾
image

一个时代的终结:三菱退出中国事件复盘

7月22日沈阳航天三菱合资公司更名,标志着三菱彻底退出中国生产业务。回溯其40年征程:1997年合资建厂时,三菱4G6系列发动机支撑起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起步;2018年广汽三菱年销14万辆的辉煌,靠的是欧蓝德终端降价5万的以价换量;而2022年产能利用率仅16%的惨淡,暴露了产品矩阵六年未更新的致命伤。

三菱败走中国背后:日系车为何集体遭遇滑铁卢?-有驾
image

转折点始于2000年帕杰罗刹车油管缺陷事件,三菱全球召回却对中国市场区别对待,埋下信任危机。2019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斗,导致电动化投入缩水。到2023年,其换标广汽埃安V的纯电车型阿图柯,月销不足百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日系阵营的三大战略失误

电动化转型的龟速令人咋舌。日产轩逸·纯电续航仅338公里,比同价位比亚迪秦PLUS EV少了162公里;丰田bZ4X上市首月销量986辆,不及比亚迪宋PLUS EV的1/10。反观自主品牌,比亚迪2023年推出10款全新电动车型,平均每1.2个月就有一款新车上市。

三菱败走中国背后:日系车为何集体遭遇滑铁卢?-有驾
image

产品迭代的停滞更显荒诞。三菱最后六年仅靠欧蓝德一款车型苦撑,本田CR-V的换代周期长达7年。而吉利银河系列用12个月完成L7/L6/E8三款新车布局,深蓝汽车甚至实现"月月有OTA,季度有改款"。

供应链本土化的惰性直接推高成本。日系车企核心零部件进口率超30%,导致同级车型比国产车贵15%-20%。蔚来与江淮共建的F4工厂,电池电驱国产化率已达95%,这正是埃安接手三菱工厂后能立即投产的底气。

数据背后的市场剧变

乘联会数据显示,日系份额从2018年23%跌至2023年15%,同期自主品牌从38%跃至52%。具体案例触目惊心:日产武汉工厂产能利用率跌破40%,本田宣布2024年削减广汽本田20%产能。更讽刺的是,三菱发动机停产波及长城、东风等30余家车企,这些曾依赖三菱技术的品牌,如今在新能源赛道已反超老师傅。

连锁反应与行业启示

日系车企正采取三种自救策略:马自达考虑退出东南亚市场收缩战线;本田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固态电池;丰田计划增持一汽丰田股权至80%强化控制。但核心问题在于,中国车市已从"技术换市场"进入"创新定生死"阶段。

三菱长沙工厂生产线正被改造为埃安智能工厂,这个画面恰似产业升级的隐喻:当电动化浪潮拍岸而来,不会游泳者连挣扎的资格都没有。日系的教训警示所有车企:用户需求响应速度,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生存法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