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交通拥堵是国内各大城市的一个“通病”。
上班高峰时期,尤其是碰到雨天,城区道路交通压力让宜兴一些“开车族”吐槽不已。
交通拥堵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车多。
宜兴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区域,常住人口128.7万,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0万辆,每年增幅近10%。
汽车保有量的突飞猛涨,一方面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带来了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难题。
近年来,宜兴相关部门围绕“治堵”,不断优化管理服务,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效果。
面对城市车辆的不断上升,如何有效化解上下班高峰时期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让城市出行更通畅?
第一,有人提出构想,建设一条高架,这是缓解城区交通压力的最佳途径。
2015年4月30日建成通车的昆山中环快速路,全长约44.2公里,围合面积78平方公里,创下全国县级市里程最长高架快速路系统记录。
全线采用高架和地面辅道形式,高架采用城市快速路标准,双向六车道,时速80公里。地面辅道采用城市主干路标准,双向六车道,时速50公里。
建成通车后,从昆山城西到城东利用中环仅需要15分钟,分流了大量穿城而过的车辆,有效缓解了老城区的交通拥堵现象。
目前,国内县级市建设城区高架的不多,主要原因是高架的建设成本十分高昂。
昆山中环快速路全长约44.2公里,总投资大约120亿元,也是当时昆山市基础设施建设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
昆山居于全国百强县之首,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48.0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66.88亿元,具有高架建设的雄厚财力基础。
第二,建设“城市大脑”,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开展交通治理。
杭州是最早将“城市大脑”应用于交通治理的城市。2017年,“城市大脑”在杭州正式上线。此后,杭州市交通优化实现大幅提升。2018年杭州的拥堵排名由2016年第8位下降到第30位,拥堵缓解趋势明显。
在引入“城市大脑”之前,杭州市每名交警日均处置事件5到7起,引入“城市大脑”以后,这一数据上升到15起,勤务效能提高2倍以上。可见,“城市大脑”在杭州市交通治理效率的提升方面功不可没。
一是交通信号灯雷达自适应。根据通行车辆的多少,自动延长或者缩短红绿灯时间,有效避免此前“绿灯空等,红灯压车”。
二是交通绿波技术。通过设置两个路口红绿灯间隔时间,当车主以固定速度行车时,尽力实现通行路段“一路绿灯”的目的。
三是“潮汐车道”。比如,吴江设置在江兴大桥上的潮汐车道,早高峰时由城区开往吴江开发区的车辆较多,该车道就变成该车流方向的单行道,晚高峰时则反之。“潮汐车道”应对这种“出城和进城”带有明显方向性的拥堵问题成效显著。
今年3月,宜兴市城运中心启动试运行,标志宜兴“城市大脑”的诞生。
5月,宜兴市公安局交通指挥中心揭牌投用。城区74个路口274个方向安装雷视、雷达车流量自动检测设备,城区道路通行效率同比上升15%。
第三,公交优先战略。
常州等一些城市采用“大站快车+公交专用道”的运营模式,快速公交系统BRT,保证公交车的专用路权,提升公交车运行速度。
国内最佳的范本——“成都模式”。二环采用“全高架+BRT”,在未牺牲原有路面情况下,实现道路通行能力的“倍增”。相当于用最经济的方式,构建了一条“城市地铁”,高峰期发车时间缩至30秒/班。
而当时成都二环的改造,也面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噪声、粉尘污染、交通不便,沿线商铺生意都受到较大影响,导致怨声一片。十年后,大家才发现二环高架是“真香”,纷纷赞誉市政府高瞻远瞩,这些“拆”“挖”真是利在千秋。
第四,驾驶员的行车素养。
尤其是开车不玩手机、玩手机不开车。不加塞,少路怒,小微事故快速处理,告别不文明驾车行为和陋习,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细节:一是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前瞻性,超前五年至十年。二是红绿灯和斑马线设置的科学性。三是交通信号装置"黑科技"的精细化管理维护。
美好城市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每个人按照本心,认真做好自己,心中不"堵",路就"通"了,众人"聚沙成塔",宜兴城市文明指数自然也会攀登上一个新高峰。
全部评论 (0)